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3版:中国石化报03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为打造技术先导型公司建言献策

打造技术平台 加速形成核心技术

2021年05月2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各国竞争力和全球竞争格局。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前所未有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直属研究院必须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下,在需求升级和技术变革的双重推动下,高度关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重构,全力支撑中国石化向技术先导型公司跃进,以科技创新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动力。

    以碳中和领域为例,低碳经济成为全球战略共识。谁在碳中和技术上领先一步、胜人一筹,谁就将在绿色低碳发展中取得领先优势。中国石化已将碳的净零排放作为终极目标。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也明确“十四五”时期要着力打造碳中和技术平台,从为集团公司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两个角度出发,加速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一是加快碳中和方法学研究。大连院是中国石化唯一研究碳减排方法的单位,碳核算及碳减排方法学已在系统内企业应用。我们将积极开展碳中和引领,建立检测、核查平台,突破温室气体浓度监测、排放反演及减排评估等关键技术,系统增强产品碳足迹技术竞争力,加快形成“中国数据”“中国方法”,为终端产品洁净化、管理碳资产发挥独特作用;将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实现机制研究,包括污染物治理和温室气体减排的时空协同机制、过程增效机制,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深度耦合方法学,减污降碳协同效益的量化及费效评估;研究新能源技术大规模应用引起的辐射变化和局地环增效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区域联动机制。

    二是开发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现有胺基吸收法碳捕集技术已建成多个示范工程,但吸收剂循环再生能耗较高。大连院通过开发新型高效吸附剂及工艺工程优化,显著降低吸附剂再生能耗,结合高效传质设备、低温差换热器、胺液净化及能量优化,开发的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技术运行成本比现有技术降低30%以上。

    三是超前发展变革性减排增汇技术。开展脱碳路径优化研究,基于全厂总流程,构建多目标约束下,不同决策偏好的精准化寻优路径模型,实现不同情景下精准预测、评估和优选脱碳路径。重视节能“第五能源”,强化工艺节能、设备节能技术,推进能效提升计划。加快布局氢能业务,稳步推进光伏、地热和风能资源开发利用,推进能源结构优化。

    四是开发二氧化碳高值利用负碳技术。拓宽碳一化学合成路线,将低成本捕集的二氧化碳转化为高端材料,进而实现负碳。大连院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出36种烷基/芳基炔酸(酯)等潜在工程塑料单体,将积极探索研发聚碳酸酯与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大电化学催化转化二氧化碳还原基础研究探索力度,以原始创新支撑颠覆性技术研发。

    五是探索科技攻关大兵团作战模式。大连院积极破除创新壁垒,以联合攻关、揭榜挂帅等为突破口,组成院领导挂帅督办、专家跟进指导、科研骨干分层攻关、职能部门调度保障的联合攻关团队,定位先导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大连院将按照“四个一批”要求,加快梳理近期可产业化技术,加强与产业部门对接并形成机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集团公司打造技术先导型公司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侯栓弟

    观点:

    着力打造碳中和技术平台,加速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如加快碳中和方法学研究、开发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技术、超前发展变革性减排增汇技术、开发二氧化碳高值利用负碳技术。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