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一体化升腾“大气场”江汉油田与江汉石油工程、石化机械、经纬公司等单位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携手推进页岩油气产能建设,打造上游一体化合作共赢典范2025年06月16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黄予剑 骆洪锋 王海欣 朱 汧
□本报记者 黄予剑 通讯员 骆洪锋 王海欣 朱 汧 在江汉油田攻坚创效的主战场——涪陵页岩气田,老区新区齐头并进,增储上产捷报频传:焦石坝区块立体开发调整井焦页26-Z4HF井压裂测试获高产、复兴区块兴页L198-6-1HF井钻井周期纪录再次改写…… 去年以来,江汉油田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上游一体化协同决策部署,与江汉石油工程、石化机械、经纬公司等单位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携手推进页岩油气产能建设,全力打造中国石化国内上游一体化合作共赢新典范。 破冰融合 ——构建科研生产“大兵团” 经历10多年勘探开发的涪陵页岩气田,钻井数超千口,稳产难度逐年递增。 “甘蔗最甜的部分已经吃完了。涪陵老区剩下的部分资源品位变差,同时复兴、红星等新区块新层系效益开发难度大,之前的经验无法照搬。”江汉油田产建管理中心经理、一体化专家组组长包汉勇说。 2024年5月,来自江汉油田和江汉石油工程、石化机械、经纬公司等单位的66名专家、70名管理人员齐聚涪陵,组建江汉油田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科研生产“大兵团”。 “起初运行得并不顺畅,理清职责就花了几个月。”来自经纬公司的朱江说。他作为交流挂职干部,目前担任江汉油田产建管理中心副经理。在他看来,一体化协同是一次颠覆性变革,更是对所有业务流程的重构重塑。 “毕竟工作理念、运行模式、管理标准都不一样。”江汉油田产建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一体化运行组组长邱西表示,“深化协同必须在创新管理机制上做文章,让工程单位变过去的被动执行为主动参与。” 江汉油田充分发挥多专业一体化协同作战优势,构建起生产、企地、技术、监督、供应“五位一体”协调运行机制,深入推进勘探与开发、地质与工程、科研与生产、技术与经济一体化融合;联合多专业专家资源,变过去“单一决策”为“多学科决策”,创新形成“四合一(地质、钻井、压裂、试气)”钻井设计和压裂设计及一体化并联编审流程,实现工序工艺全链条一体化设计与技术经济的一体化联动,设计内容精简67%,流程节点减少60%,设计时效提升54%。 以前,涪陵工区共有8个监督管理部门,隶属5家合作单位。江汉油田整合各单位监督资源,成立现场督查、远程监督和驻井监督一体化团队,针对基层反映强烈的“检查考核过多、执行标准不一”等问题,创新推出石油工程一体化联合验收新模式,平均单井整改周期缩短了一天半,受到基层队称赞。 “现场出现异常情况,上下联动迅速处置,整个生产过程快速切换,保持无缝衔接。”江汉石油工程井下测试公司压裂106队队长巩明锐明显感受到,现在生产组织更“丝滑”。2024年,涪陵气田产建计划符合率从过去的84.5%提升至90%。 协同攻关 ——锻造技术装备“新利器” 18.9天!复兴区块钻井周期最短纪录再次被改写,距离上次创纪录仅两个月。 “我们优选旋转导向等工具装备,优化工艺参数,深挖每一个环节的提速提效潜力。”一体化钻井工程专家组成员易争利介绍。 技术装备升级,成为石油工程跑出“加速度”的制胜法宝。江汉油田统筹推进一体化协同攻关,以“单井EUR(评估的最终可采储量)持续提高、采收率持续提升和单位成本持续下降”为总目标,设立8个重点攻关项目,细化出27项子目标,根据技术攻关需求动态调配人才、设备等资源,“我们干、后方干、外部干”三方面压实各项任务责任主体;针对合作开发中的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等难题,与国内高校签署校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 “过去装备工具在井场出现问题,首先反馈到销售人员,再到技术人员,然后与甲方对接,查找资料分析原因,过程烦琐且流程长。”来自石化机械的一体化装备工具专家组组长鲁献说,“现在针对现场暴露的问题,一体化专家组快速响应,变‘有什么用什么’为‘需要什么造什么’,有力推动工具改进和迭代升级,迭代周期从过去的3个月缩短至20天以内。” 江汉油田瞄准北美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先进指标,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工艺技术理念、装备配套和技术指标等,将关键指标量化,以持续对标追标,推进“四新”领域技术迭代升级。 “从提出想法到落地见效,整个过程推进得更快了。”来自经纬公司的一体化测录定导专家组组长张德洋说,“钻井大提速后,对定向仪器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去年6月开展联合攻关,短短两个月就将仪器成功率从66%提升至98%。” 一体化实施以来,协同攻关实现“一提两降一稳”:平均机械钻速提升33.2%,平均钻井周期缩短20%、复杂故障时效降低31.8%,施工米费基本持平。2024年投产新井产量5.32亿立方米,助力气田稳产70亿立方米以上。 数字赋能 ——驱动行业变革“云支撑” “最近施工的焦页17号平台,借助江汉油田建立的钻井标杆库,进一步优化钻具组合和参数后,两口井机械钻速同比提升超50%。”来自江汉石油工程钻井二公司的一体化钻井工程专家组组长彭光宇感受到了钻井大提速背后的“数字力量”。 “过去,工程、机械单位都有自己的数据库,录入标准不一,就像不同系统无法兼容。”江汉油田信息中心副经理常国栋介绍,“去年以来,江汉油田大力开展石油工程数据治理工作,与工程公司、经纬公司人员共同成立信息工程专家组,建立钻井、录井、测井、定向、固井、试气等数据录入与接入统一标准,研发人工不干预数据结算系统,利用IPPE(石油工程业务智能管控平台)实现数据自动抓取,公开透明的考核方式,进一步激发了施工单位的创效热情。”2024年,涪陵气田在减少7部钻机的情况下,年度总进尺持平,刷新各项钻井纪录65项。 每天涪陵气田产生的数据量多达数万条,让数据创造价值,深化应用是关键。江汉油田打造石油工程业务数智生态,形成“业务、管理、信息”高度集成的管理体系。 “过去压裂现场指挥主要依靠技术人员的经验。”江汉石油工程井下测试公司物资装备中心副经理曾凡骄说,“如何把个人经验转化为科学决策,人工智能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江汉油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在现有软件系统中推进AI能力集成,开发智能交互中台,利用长城大模型建立AI模型工厂,覆盖石油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驱动油气业务不断创新与升级。 “过去技术人员分散在各个现场,看着施工曲线指挥压裂,现在运用数字化平台进行远程指挥,根据数字模型模拟出的地下缝网延展情况,提前预判,及时优化调整。”江汉油田工程院院长王大江表示,借助地质工程多源数据、产能寻优模型、人工智能学习算法,参数优化从传统机理分析向“模型+数据”驱动分析转变,应用后平均单井SRV(储层改造体积)提高32.4%。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