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三代人的石油情缘

微风再次吹进奶奶的小院,里面的石榴树越发茂盛。它每年结出的石榴籽越来越红、越来越甜,就像我们的石化事业一样越来越好。
2023年06月29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陈 晨
16.8K

胜利油田风貌 朱克民 摄
作者一家三代石油人合影 陈 晨 提供
家人聚餐,其乐融融。陈 晨 提供

    陈 晨

    石化家属院的石榴树下,已近九旬的奶奶微阖着双眼躺在一张吱嘎作响的摇椅上,手里还紧握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似乎是睡着了。连调皮的微风也不忍心打扰她此刻的清静,温柔地撩拨三两下发尾便悄悄离去。然而,奶奶眼角缓缓溢出的点点盈光在不经意间泄露了她仍醒着的秘密。

    几年前,爷爷因病去世了。要强了一辈子的奶奶拒绝了与儿孙同住的提议,守着爷爷亲手种下的石榴树开始独居。我知道,她是舍不得离开爷爷,舍不得这个她和爷爷打拼了大半辈子的地方。

    爷爷来自天津,奶奶出生在四川。小时候,我出于好奇曾问奶奶,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原本不可能有交集的他们是如何跨越两千公里的距离走到一起的。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奶奶那天的笑容比夏日阳光还要明媚,说话的语气中还带着几分自豪:“两千公里算什么?我跟你爷爷可是在中国地图上跑了半个圆圈呢!”

    奶奶断断续续的回忆,让幼年的我懵懵懂懂了解到,老一辈石油工人着实不容易。20世纪50年代,因为一场热火朝天的举国找油行动,奶奶主动舍弃了当时还很吃香的供销社工作,去了条件异常艰苦的玉门油田。那里紧邻祁连山脉,四周一片荒凉,从事抽油作业的“磕头机”星星点点分布在深沟两侧的山上。伴随着远处不时传来的野狼嚎叫声,奶奶拖着不到1米5的瘦小身板,胆战心惊地翻山越岭采集着油样。那时,多亏有班组长的陪伴与帮助才让她能安心工作,这个班组长就是我爷爷。

    也许是缘分使然,两人在10年间陆续辗转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或是在烈日酷暑下维护保养设备,或是在寒风凛冽中深一脚浅一脚走在没膝的雪地里。但无论去哪里,爷爷奶奶都始终在一起。

    1965年,奶奶挺着大肚子、拎着木箱子,随一支石油大军来到胜利油田。那时谁也不知道,这将是他们这队人马的最后落脚地,后来也成了我家三代人为石油事业奋斗的“根据地”。

    彼时还被称作“九二三厂”的胜利油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气势磅礴的黄河水从此奔流入海。遗憾的是这里的水土并不丰饶,目之所及不过是一片泛着白、稀疏长着几棵树的盐碱滩涂,真是“人无歇脚处,鸟无树做窝”。别提取木建屋了,就连奶奶带来的木箱子都成了个稀罕物件。

    但没有什么能摧毁石油人干事创业的热情,没有砖他们就地取材做土坯,没有瓦他们就把草和泥混合到一起盖屋顶,父亲就在这样的“干打垒”房子里出生了。

    20年一晃而过。随着胜利油田的发展,他们的生活开始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奶奶一家搬入了平房,父亲也和大部分“油娃”一样接过了爷爷奶奶的衣钵驻守油田,并结识了同样身为“油二代”的妈妈。

    但父母的爱情长跑并不顺利。那时候,本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嫁汉不嫁作业郎,一年四季到处忙,春夏秋冬不见面,回家一包烂衣裳。”而父亲恰巧就是一名作业工。野外上“三班倒”的父亲在我童年时期出现的频率很低。现在回想,我已记不清他年轻时候的容貌,却忘不掉他红工衣上洗了又添的黑色油渍、肩肘处衣物的深度磨痕,以及胳膊与手部肤色的强烈反差。

    时光催人老,小陈熬成了老陈。今年,父亲捧回了光荣退休纪念章,以40多年的工作资历“功成身退”,而我都已经工作十几年了。

    与父母那辈不同,我们这代人择业时有了更多的可选项。我也曾想去外面看世界,但更想见识父亲电话里说的“现在的油田已不是从前的样子”是怎样的光景。于是,铆足劲儿通过中国石化校招的我终于回到了从小长大的地方。

    在中国石化基层单位工作的这些年,我历经多个工作岗位,亲眼见证油田引入自动化设备,当初把父亲身躯压弯的一二百公斤油管已不再单纯依赖人力肩扛手托;普及了“四化建设”,操作人员仅需奶奶当年巡一口井的时间,就可以足不出户实时精准监测300多口井的运行状态和生产数据。共享服务公司自主研发了OCR、RPA等技术,所有发票信息均支持一键扫描上传,原本要手工录入的数百条数据也能自动生成凭证,一座无纸化智能财务工厂已初见雏形……过去不敢想的一切都变成了现实。

    前几天闲聊时,平时沉默寡言的父亲突然如数家珍说起油田近年来的变化。我知道嘴上说着“这辈子知足了”的老陈并不知足,他还想在科技大爆发的当下再多干两年。

    微风再次吹进奶奶的小院,里面的石榴树越发茂盛。虽然种树的人已经不在,但总有人守着这棵树。它每年结出的石榴籽也越来越红、越来越甜,就像我们的石化事业一样越来越好。

    (作者来自共享服务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