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中原油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解难题2025年05月1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杨 敏 刘晓敏
□杨 敏 刘晓敏 近年来,中原油田全力建设“技术先导型”油田,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围绕“卡脖子”难题出实招、求实效,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路径,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2024年油田申请发明专利17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推广成果转化示范项目15项,获得河南、四川两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创新驱动的转型之路。 破解“卡脖子”难题,锻造核心竞争力 “原油含水率是油井生产管理与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及时掌握油井生产动态、实施油藏开发措施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原油田自动化控制技术专业专家田芳勇说,“当前,原油含水率的测量方法主要有离线测量和在线测量两大类,存在周期长、效率低、成本高等弊端。” 中原油田耗时3年进行技术攻关,研发出覆盖量程0~100%、经济适用的含水率自动监测装置,经过现场试验、调试改造、技术升级等一系列操作,已批量化生产、推广,一举实现了井口产液含水率在线全量程的准确测量。 面对老油田资源递减、复杂油气藏开采技术不足等挑战,中原油田将目光锁定在核心技术的突破上,以“科技强企”破局。 东濮老区开发近50年,受断块破碎、盐层发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井况问题较为突出,存量故障井率最高达32.2%,严重破坏了井网基础,影响油田的效益开发。为此,中原油田自主研发油水井高效修井技术,创新应用低成本解卡打捞、多级防卡整形等技术,平均单井缩短施工周期7天,年减少大修井数量达30口,修井成功率保持在95%以上。该技术不仅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更被列入中国石化重点推广目录,为夯实油田稳产基础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智能装备领域,中原油田瞄准修井作业效率瓶颈,成功研发了“智能液压举升装置”。 以往,在传统的修井过程中,遇到油管或套管卡住的情况,往往需要强大的力量来实现解卡,而现有的小修修井设备负荷能力有限,大修修井设备则施工操作不便。 “该装置1600千牛的举升能力填补了中国石化井下作业行业内技术空白,首次应用于濮1-318井即实现高效解卡,将复杂井修井周期缩短75%,成为开拓外部作业市场的 ‘硬支撑’。”中原油田采油气工程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理柴志刚介绍。 矩阵式攻关,聚创新合力 中原油田深谙协同创新之道,与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17家研究院所及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矩阵式大兵团”攻关团队。 矩阵式大兵团技术攻关模式是一种以系统化组织、跨学科协同、资源高效整合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机制,旨在破解复杂油气开发中的技术难题。 组织架构上,纵向分层,以勘探开发、工程技术、新能源等七大领域为纵轴,设置学科团队,聚焦关键节点攻关;横向联动,按基础研究、技术攻关、现场试验三阶段布局,联合高校、研究院所集智攻关,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链条。 合作方式上,中原油田采用“科研+专业化+生产”技术合作模式,一体统筹油田内部资源协同,以工程院为主体,组织联合采油气、地面工程抢维修等专业化单位分别与采油厂、储气库管理中心签订技术合作协议,油气生产单位“出题目”、选区块、提需求,科研单位负责研发、方案、质控和技术指导,专业化单位发挥人力、装备、能力优势优化组织实施,全生命周期、全业务链条协同转化迈出坚实步伐。 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成果回归生产现场 科技成果若不能落地,便是“空中楼阁”,中原油田创新构建技术成果转化机制。 在前端孵化上,中原油田设立“创新成果孵化基地”,健全成果孵化平台,统筹油田内部实验资源,推进石油地质实验中心、石油工程实验中心、油田质检机构、现场实验室联动融合,打通“应用研究-小试开发-中试应用-市场推广”全流程创新链关键环节;在中端推广过程中,设立七大领域成果转化示范项目,优选特色技术示范区块,明确油田机关牵头部门,技术实施单位与成果落地单位联动推进,促进技术迭代、工艺改进和产品升级;在后端迭代上,建立“回头看”机制,跟踪成果应用,根据实际应用情况组织研发人员与技术部门进行联合优化,将技术成果进行迭代升级。 未来,油田将继续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加速绿色低碳技术突破,取得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