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探秘青岛炼化海河路加氢站2025年05月1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刘 强
□本报记者 刘 强 4月16日,记者实地探访我国首个获得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认证的氢能枢纽——中国石化青岛炼化海河路加氢站,这座占地仅16亩的加氢站,不仅是氢能车辆的“能量补给站”,更是石化企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为观察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微观样本。 早上8时,青岛炼化电气仪表中心电气主管刘磊指着监控屏上的实时数据说:“昨天发电1.3万千瓦时,满足了加氢站一天的用电量。”尽管最近大多是阴天,但水上分布式9620块光伏组件所发的电量依然能够满足加氢站一天的用电。 “天晴的时候,发电量超2.5万千瓦时,不仅能满足加氢站用电需求,而且富余电量能供给厂区的办公系统。”刘磊说。 记者看到,大片光伏发电板排列在加氢站旁的排洪集水区,“按照目前水上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情况,年发电量700万千瓦时,可减排二氧化碳超5600吨”。青岛炼化生产技术部能源管理主任师齐本东表示,这些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绿电,总装机容量5.48兆瓦,支持了整个加氢站运转。 正午时分,加氢站依然忙碌,青岛炼化储运部加氢员高岗熟练地操作着加氢机。记者目睹了整个加氢过程。从车辆进场接受安全检查,到完成加氢离场,整个流程大约15分钟,其中核心加氢环节仅需8分钟。 1个小时内,就有4辆氢能公交车陆续进场加氢。实时电子日志清晰显示:15辆公交车、3辆长管拖车完成加氢。据测算,每辆氢能公交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吨。 3公里外的青岛港,氢动力轨道吊正创造着“零碳装卸”的奇迹。作为我国首个全场景氢能港口,这里与加氢站构建起闭环生态:制氢、储运、应用的完整链条。在更远处的青岛市氢能产业园里,投资40亿元的14个重点项目预示着氢能应用正拓展至交通、储能、建筑等领域。 下午3时,站在直通胶州湾的一片水域旁,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青岛炼化发展规划高级专家梁峰摇晃着盛满海水的矿泉水瓶说:“这就是我们的‘氢原料库’。我国沿海地区和海域具有较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和海水资源,有绿电生产绿氢的资源优势。利用海水直接电解制氢,可将不稳定且较难储存的绿电资源就地转化为相对容易储存和消纳的绿氢资源,能节省宝贵的淡水资源,为氢能产业发展开辟新途径。‘向光要电、向海要氢’是我们现阶段的主攻方向。” 目前,青岛炼化和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海水制氢团队已攻克耐氯电极技术、高性能极板设计及海水循环系统等关键技术难题。经过处理的海水,在绿电驱动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这些氢气并入公司管网,用于炼化生产或氢能车辆加注,排放物只有水。 电解过程冒出的气泡被梁峰戏称为“地球的能量密码”,“破解它,就能实现从黑色能源向蓝色动力的跨越”。 傍晚6时的海河路渐渐安静下来,忙碌了一天的氢能公交车缓缓进站。青岛真情巴士集团30路公交车司机殷太平驾驶的氢能公交车完成运输任务,车尾喷出的水雾在夕阳下映出彩虹。 “以前开燃油车总被大家嫌弃噪声大,现在连车内聊天的声音都比发动机响。”他轻抚车身上“氢燃料电动客车”的巨幅LOGO笑道,“这车充一次氢能跑300公里,尾气还能顺便给路边绿化带‘补补水’,既环保又省心。” “从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开往青岛国际啤酒城的真情巴士30路公交线,只是众多运营线路中的一条。”青岛真情巴士集团技术部主管王江介绍,“我们上线运行的氢能公交车已达130辆,线路由最初的1条拓展至5条。”截至目前,青岛真情巴士集团氢能公交车行驶总里程已超8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00圈。 夜幕下的站区,光伏板仍在持续吸收月光储备能量,海水制氢科研装置保持正常运转,这座微型氢能枢纽正悄然推动着能源结构的新变革。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