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锚定“三化”赛道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2025年05月07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李 刚
李 刚 齐鲁石化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赛道,以传统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培育为大方向,持续增强产业发展的协同性,推动鲁油鲁炼、高端材料、绿色产业三大基地建设,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石化新篇章贡献力量。 推进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鲁油鲁炼转型升级技术改造项目是齐鲁石化迈向高端化的关键一步,公司正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抓好整体统筹控制,优化设计进度,持续强化物资采购、施工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确保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实现乙烯原料自给自足,在高端碳材料、高纯氢气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坚持“油转化”“油转特”方向,做好低硫轻质船燃、负极材料等特色产品增产扩销,全方位提升炼油效益。坚持差异化、高端化战略,加大高端化工产品研发和生产投入,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高端市场份额,提升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依托建成投用的特种聚氯乙烯中试基地,推进新产品研发。聚焦高端化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充分发挥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作用,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上下游企业战略合作,集中优势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力求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瓶颈,取得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健全科技创新容错纠错机制,完善创新中长期激励方式,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加速智能化发展,开拓生产模式新变革。以鲁油鲁炼项目为契机,全面推进智能化工厂建设,全力激活数字引擎新动能。实施工程建设数字化交付项目,构建覆盖公司转型升级全装置的工程级数字化交付平台,打造工程建设数智化管控新模式;推进无线通信系统、电视监控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鲁油鲁炼项目信息化根基。强化“互联网+智能办公”应用,持续深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逐步构建“5G+全链接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数字化与生产经营业务融合走深走实,利用数智化手段赋能产业发展,整合生产、经营、管理等各类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为生产决策提供科学、精准依据;对装置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设备远程运维、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提升设备长周期运行水平。筹建公司安全生产指挥中心,推进联动指挥、排产优化、流程模拟等场景融合应用,提升智能化管控水平。强化与华为公司战略合作,聚焦人工智能、云平台应用、人才培育等领域,推动智能无人巡检、智能搬运、环境信息采集,以及北斗技术应用推广,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打造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新齐鲁。 践行绿色化发展,擘画生态跃升新篇章。强化节能减排,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淘汰老旧、高能耗设备,采用先进的节能工艺、设备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展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加快光伏发电、氢能等新能源替代步伐,逐步降低装置能耗物耗。扎实做好碳排放管理,充分释放CCUS、光伏发电等样板示范作用,推动公司碳排放量持续降低,擦亮绿色发展名片。坚决贯彻生态优先理念,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无异味工厂”建设,加强环保设备设施运行管理,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实现物料循环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扎实推进“无废企业”建设,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深挖装置“三余”资源,研讨合成气余压发电可行性,加快二氧化碳利用攻关,进一步延伸二氧化碳产业链,推动企业内部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作者为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齐鲁分公司代表、党委书记)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