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胜利油田 姜祖明

攀登化学驱高峰

2025年05月07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于 佳 王 迪
16.8K

姜祖明,1985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化学驱油剂研发首席专家,中国石化青年岗位能手、中国石化十大杰出青年

    本报记者 于 佳 通讯员 王 迪

    4月13日,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的展厅里,灯光璀璨,人头攒动。姜祖明站在人群中,紧张又期待地望着前方。

    屏幕上,获奖名单逐一揭晓。当看到“胜利油田新型可变形粘弹性颗粒驱油剂”和“金奖”同时出现时,他心中一震,激动之情涌上心头。这一刻,他和团队十余年的付出、所有的疲惫与挫折,都化作无尽的喜悦。

    其实,这项技术只是姜祖明和团队众多科研成果中的一个缩影。

    2010年,姜祖明第一次走进胜利油田进行科研项目交流。当时,胜利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仍有近一半储量无法得到有效动用。

    浓厚的科研氛围,深深吸引了姜祖明。“我想看着自己研制的产品,到了现场效果到底怎么样。”2013年博士毕业后,他坚定地选择了胜利油田,很快成长为科研骨干。

    在胜利油田搞化学驱研究绝非易事。地层温度高、原油黏度高、矿化度高的“三高”禁区,是世界级难题。

    多年来,他和同事聚焦油田开发瓶颈问题,开展新型驱油剂研发工作。每天泡在实验室里,称量、溶解、加料、记录温度……数千次实验失败是常有的事。

    团队的期盼,研究方向的选择,都让姜祖明倍感压力。但他从不气馁,“失败是经常的,而成功只是一瞬间的事”。

    姜祖明带着团队分析失败原因,反复研究论证,不断否定自我、挑战极限。随着经验积累、配方优化,他们最终研制出“粘弹性颗粒驱油剂”。以此为主剂形成的非均相复合驱油技术,帮助胜利油田采收率突破60%,让特高含水后期老油田经济有效期延长10年。

    然而,随着化学驱优势资源基本动用完毕,油藏条件愈发苛刻。

    面对温度超过80摄氏度、矿化度超过30000毫克/升的高温高盐油藏,姜祖明和团队不畏艰难,艰苦攻关,研发出耐温抗盐粘弹性颗粒驱油剂,动用地质储量1.1亿吨。2021年,该产品专利荣获第22届中国专利金奖。

    山头攻下了一座还有另一座,姜祖明的科研脚步从未停下。如何“吃干榨净”每一滴油、如何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是他每天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他像“老中医”,给油藏开发“把脉开方”;还有人形容他是攀登者,不断翻越化学驱高峰。但在姜祖明看来,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目标就是用化学驱技术释放更多油藏。

    “一粒种子,只有扎根沃土才能茁壮成长。”姜祖明说,能将个人的事业、成长融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积极行动中,这样的青春更有意义。

    我们眼中的他

    ■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后 张 磊:

    研发中姜祖明最看重“能用、好用”。他常说,实验室内数据再漂亮,矿场用不了就是白费功夫。他经常带着团队走进生产一线,每次看到研制出来的产品在现场收到应用效果,比发论文可高兴多了。

    ■妻子 唐 娜:

    早上7点前离开家,晚上八九点才到家,周末和节假日基本都在单位,从认识他以来,他就是这种工作节奏,但我很少看到他的疲惫、听到他的抱怨。他是真的喜欢搞科研,我全力支持他。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