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2版:中国石化报02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中原油田文留采油厂实施老区基础研究、注水培养等举措

盘活“老家底” 释放“新活力”

2025年04月3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李 英 魏利平 胡伟红
16.8K

    李 英  魏利平 胡伟红

    今年以来,中原油田文留采油厂地质研究所部署在老区的新井,井均日产5吨以上高产油流,为全厂一季度稳油上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留采油厂是投入开发50年的老油田,管理着文中、文东、文南三个油田58个开发单位。面对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零散、优质规模储量接替不足、老区稳产难度大等工作实际,老油田如何焕发“新活力”?

    “我们通过精细地质构造再认识、精细储层再研究、先期注水培养等举措,实现靶向定位、精准找油、增产提效。”该厂地质研究所所长韩磊说,一季度全厂投产新井12口,阶段累产油2300余吨。

    精细构造再认识,重塑油藏新井网

    每个油藏的地质构造复杂性、地震品质差异性,导致地质认识结果不同。“我们每3年对全厂主力油藏重新认识一遍,让已动用油藏得到有效动用,让未动用油藏重新认识后实现再动用。”韩磊说。

    在文14块与文25块结合部,原先地质人员认为这里地震品质差、构造复杂、断层认识不清晰,地质储量是个“空白带”。随着地震解释资料及数字模拟技术的更新迭代,他们通过重新对比地层、梳理断点组合,发现这里包含着3个新条带。

    “新认识带来新举措。”该厂地质研究所副所长邱洪说,通过逐层逐条落实,发现该结合部沙二下4-6砂组存在一定规模的剩余油储量。沿着该思路,地质人员又陆续在文16块、文220块等老区块有类似新发现。

    如今,该厂已在文14块与文25块结合部、文16块、文220块等油藏构造新认识区部署并投产新井3口,日产油能力18.8吨,实现老区块稳产上产。

    精细储层再研究,找准剩余油“甜点”

    每个油藏包含着多套储层,只有储层研究越精细,剩余油定位才能越精准。

    去年底,该厂地质人员在对油藏老井进行复查时,发现文203-65井区沙三中4砂组附近只有文203-65井这一口油井,且此处位于构造低部位,表明为“无油”。今年以来,地质人员重新对地震资料及测井曲线进行解读,打破原先“单一”研究模式,将文203块与文13东块、文203-58块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发现条件已达到油层成藏标准,此处应该“有油”。

    为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该厂地质人员利用文203-65井进行补孔求产措施,实现日产原油6吨。“通过换思路、换角度进行储层再研究和再认识,成功验证了新认识,也为老油田规模增储提供了能源新补充。”该厂地质研究所文东开发室助理工程师李亚茹说。

    超前注水培养,蓄足上产“好状态”

    注水工作被当作是增储上产的“压舱石”,注好水方能采好油。多年来,该厂地质人员加大先期注水培养力度,让老油藏养出“精气神”,为高效开发注入新动能。

    文33-75C1井区是该厂新落实的断层遮挡剩余油富集区,为确保新井在投产后见到良好增产效果,技术人员提前对该井区的2口水井文33-260井、文33-323井进行注水培养,待地层能量充足后,投产了新井文33-75C1井,初期日产油11.1吨,目前日产油5.1吨,阶段累产油482吨。

    一季度,该厂采用超前注水培养模式,使12口新井的单井日产油能力保持在4吨以上,实现原油产量箭头向上。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