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集智聚力建设油田攻关阵地2025年04月3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楼小梅 刘文锦 余孟辉
楼小梅 刘文锦 余孟辉 围绕油田主体专业,由石化名匠吴继农领衔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持续开展技术攻关,从基础抓起,立规矩、建制度、添设备,逐步丰富发展,成为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完善、硬软件较为齐全的创新攻关阵地,为江汉油田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聚焦油气一线攻难关 “精准校深装置我们连夜做好了,清河经理部的任务就算完成了。”4月10日,刚完成新订单的吴继农,虽然有些疲惫,但难掩笑意。之前,他走访清河采油厂,得知试油抽汲作业在工具拉出井口时存在安全风险后,组织团队研发了这一装置。该装置不仅能准确显示工具入井深度,还能在工具接近井口时进行声光预警,确保了抽汲安全。 多年来,吴继农带领团队聚焦油气一线,通过现场走访、基层申报等渠道,带头攻关,先后解决油气井技术难题300多个,累计增油15万吨。 随着页岩气开发的深入,工作室将攻关方向从采油延伸到采气。涪陵气田地处山区,弯道多、落差大,采气平台供水管线连接靠人力拧丝扣,耗时耗力。“我们挑选有经验的技师组成攻关小组,很快便研制出自行式液压连管机。”吴继农说,新设备在山区施工中表现出色,有效降低员工劳动强度,提高了施工效率。 近年来,工作室先后攻克打水泵、注脂、放喷点火等气田施工中的技术难题,研制出16项成果,累计增气4.7亿立方米,有效提高了页岩气产出率。 推广技术应用创效益 “创新成果要在生产现场应用,才能真正体现价值。”在吴继农的带领下,工作室建立了“首创应用—正向循环—广泛推广”的成果应用模式,推动了多项成果广泛应用。 工作室研制的一体式泄油器,成功解决了老式泄油器因销钉脱落、密封不严导致抽油泵漏失的问题,使得油井重复作业井次降为零。吴继农带着团队成员跑遍油田的各个井场,手把手教一线员工安装使用一体式泄油器,还定期回访,收集反馈意见,持续优化产品性能。该成果累计创效450万元。 他们还通过微信公众号、技术交流会等途径,加强成果推广。工作室研发的全自动油管内径检验规,将每口井的检管工效从8人8小时缩短至2人45分钟,代表湖北省参加大国工匠创新成果展览。目前,工作室的300余项创新成果被广泛应用,累计创效1亿多元。 传承工匠技艺育人才 “3D建模帮我们降低了试错成本,已成为创新攻关的必备技能。”4月18日,吴继农为听课的学员讲解3D打印技术。 工作室坚持开展多专业联合攻关、创新成果研讨会等培训交流活动,为技能人才增强创新能力搭建平台。两年来,他们开展了100余场培训交流,深受员工欢迎。“ 我学了CAD制图、车削加工等技能 ,收获满满。”自从参加联合攻关项目后,工作室成员郑俊才的视野更宽了,技能更加全面了。他先后完成创新成果10余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在员工队伍中的名气越来越响。 工作室还在各年龄段、各专业打造人才梯队,鼓励他们勇于创新。目前,工作室规模壮大到200多人,其中15人在各类竞赛中获奖,培养的人才成为服务油气上产的技术主力军。 【留言板】 □ 石化名匠 吴继农: 工作室能够获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我深感荣幸。今年,我将带领团队继续攻关创新,解决生产现场难题,重点从带压作业投堵技术研究应用、液压钳自动推送装置完善、井下油管机械打孔技术优化,以及钢丝绳索快速修井工艺拓展等方面入手,力争清除制约修井提速提效的绊脚石,为油田发展添砖加瓦。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