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5版:中国石化报05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将海洋油气工程优势转化为海洋新能源开发竞争力

2025年04月2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冯 勤 集团公司高级专家

    问:《指导意见》将海洋能定位为我国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企业应如何重新定义在海洋能源领域的角色?中国石化如何利用现有的海洋工程经验与海洋能开发形成协同效应?

    答:海洋新能源的优势是资源丰富和低碳环保,可与其他海洋活动结合。挑战主要是技术成熟度、成本、设备制造、环境影响、地理限制等。

    能源企业可以在中长期内继续强化中深水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为了应对复杂的海洋环境和技术挑战,企业需要加快技术驱动步伐,适应复杂多变的海洋自然条件,确定未来海洋能发展的技术方向。海洋能产业将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度融合,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进一步提高采油气效率。

    中国石化在海洋油气工程领域积累了较强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已分别在渤海湾和东海建设了一定规模的海上油气生产基地,掌握了较全面的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海洋工程和生产运行技术,培养了一批具有丰富海洋工程和海洋油气生产运行经验的技术团队。目前,上海海洋油气正在开展南海涠洲油田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也在相同区域积极争取获得海上风电场资源。通过将这些能力与海洋新能源(海上风电、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等)开发相融合,可在技术、资源和产业链层面形成协同效应,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由于海洋油气工程技术和海洋新能源工程技术具有较强相关性,可进行海洋工程技术的迁移与创新。

    此外,应在资源共享方面推进基础设施与产业链整合,开展研发协同,以及政策与市场协同,可通过技术复用、设施共享、产业链整合和政策协同,将海洋油气工程优势转化为海洋新能源开发竞争力,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加速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这一路径不仅能降低新能源业务成本,还可提升企业在低碳时代的长期战略韧性。

    问:《指导意见》提出“科学核算资源潜力”,能源企业在海洋能资源勘探方面有何技术经验?

    答:能源企业在传统油气勘探中研发了地质分析、深海钻探、地震波探测、电磁法勘探等技术,这些技术可迁移至海洋能资源勘探。长期通过卫星遥感、浮标监测等手段收集海洋水文和地质数据,并运用大数据分析优化资源评估。部分企业已探索“海洋能+传统能源”的融合模式。

    根据《指导意见》,自然资源部要求企业参与资源调查和潜力核算。企业可提供历史勘探数据(如海底地质图、水文监测记录),并参与联合科考项目。通过参与国家“十五五”海洋能科技专项,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图谱编制的核心指标。企业凭借中深海勘探技术、数据积累及装备制造能力,可在海洋能资源潜力核算与图谱编制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数据共享、技术标准化、示范项目合作及产学研协同,不仅能响应国家政策,而且能推动企业绿色转型。未来需进一步强化跨部门协作,解决技术适配与环保合规问题,以实现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问:《指导意见》强调“科技创新引领”,但海洋能技术(如波浪能、温差能)仍存在转化效率低、成本高等瓶颈。企业应如何布局海洋能核心技术攻关?如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答:针对海洋能技术存在的转化效率低和成本高等问题,应集中研发力量聚焦高效能量转换技术研发。在波浪能、潮流能等成熟领域,应重点突破能量俘获与电力转换效率瓶颈,例如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研发的“南鲲号”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其“波-电”转换效率达28%,并实现远海稳定运行,技术路径可借鉴。在温差能、盐差能等新兴领域,应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利用海洋表层与深层温差发电研究,开发新型热力循环系统或膜材料,提升装备可靠性与经济性,强化装备耐腐蚀性、抗风浪能力及智能化运维能力。

    工信部提出的“创新驱动,迭代优化”原则强调通过中试验证和技术迭代优化装备性能。企业应结合海上风电、光伏等能源形式,构建“波风光储”一体化平台,探索海洋能与海水淡化、海上油气平台等场景的融合应用,拓展“海洋能+”模式,提升综合效益;参与国家海洋能资源普查,建立资源数据库,明确技术开发潜力区域;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优化设备运行策略,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或产业联盟,加快科研攻关;以政策为引导,聚焦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创新,同时通过产学研协同、示范工程建设和国际合作加速成果落地。未来,随着“海洋能+”模式的拓展和规模化应用,技术经济性将逐步提升,推动海洋能成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

    问:能源企业如何利用海洋能(如绿电制氢、海上碳封存)推动传统业务低碳转型?是否有相关技术路线规划?

    答:海上风电是绿电的重要来源,可为电解水制氢提供清洁电力。例如,我国东部沿海企业可依托海上风电资源,建设大规模风电-制氢一体化项目,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制氢。目前绿氢成本较高,但随着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和电解槽技术进步,预计2030年绿氢将实现与灰氢平价。绿氢可用于炼油加氢、合成氨、甲醇等化工流程,直接降低碳排放。

    未来可探索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如将二氧化碳注入海底咸水层或废弃油气田。上海海洋油气已开展了海上CCS项目研究,分别从地质油藏、钻完井技术、注入技术、海上油气老井再利用、海上二氧化碳输送技术、安全监测技术、经济评价等多方面开展研究,为未来实现经济性的海上CCS项目储备技术。海洋能驱动的碳利用技术,利用绿氢与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甲醇等化工产品,既可减少碳排放,又能实现资源化利用。例如中国石化研发的“绿氢+二氧化碳制甲醇”技术,需绿氢成本进一步下降,预计2040年后具备经济性。

    能源企业还可以优先推进海上风电制氢试点,如在东部沿海建设“海上风电+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对现有炼化装置进行电气化改造,提高绿电消纳比例,降低流程碳排放;规模化推广绿氢炼化技术,实现绿氢在炼油、化工领域的全面替代;建设跨区域输氢管网,解决绿氢资源与需求区域错配问题;构建“海洋能发电-绿氢生产-CCUS”全产业链,形成零碳炼化体系;推动海上碳封存技术商业化,结合国际碳交易机制提升项目收益。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