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1版:中国石化报01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沙海之下有春天

2025年02月1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洪晨曦 单 路 苏铭凯 袁婕栎 刘 鑫 姚 冬
16.8K

    本报记者 洪晨曦 单 路

    通讯员 苏铭凯 袁婕栎 刘 鑫 姚 冬

    从高空俯瞰鄂尔多斯盆地,这里被风沙切割出千沟万壑,寒风里连绵的沙丘和草甸,如同大地上褪色的补丁。然而,在看似荒芜的地表之下,却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华北油气分公司大牛地气田、东胜气田的2700多口气井就藏在大地的褶皱里,澎湃而出的天然气顺着管道奔涌前行,守护华北地区温暖过冬。

    2月6日正月初九的清晨,毛乌素沙漠边缘泛起鱼肚白,大牛地气田二区巡检班长郭宝森带着手持巡检终端等设备出发。尽管大部分井场实现无人智能化值守,人工巡检仍是确保安全生产不可或缺的防线。

    “冬天管线容易冻堵,可出不得岔子。”天然气管线埋在1.5米至1.8米深的地下,大牛地气田二区450多口气井、14个集气站和每条管道支线的位置,郭宝森都熟记于心。

    12年前初来这里时,肆虐的流沙经常在一夜之间将采气树吞没得无影无踪。如今,毛乌素沙漠植物越来越多,巡检路上,一簇簇沙柳在风中俯身行礼,柔韧的枝条充满生机。

    同沙柳一样,郭宝森也深深扎根在这里。驻守大牛地气田的12年间,他只有3次回家过年。值班记录显示,这次他已经连续在岗超过50天。巡检班组每年徒步2000公里的巡检轨迹,恰巧与鸿雁迁徙的路线等长。

    2月7日正月初十傍晚,记者离开大牛地气田,一路向北穿越174公里来到了东胜气田。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腹地,寒风畅行无阻,气温已跌至零下27摄氏度,汽车玻璃内侧结了厚厚的一层霜。东胜气田集中处理站矗立在沙海之中,灯光在夜色中宛如一颗明珠。来到近处,只见厂区张灯结彩,一副副红底金粉的对联在灯笼下闪闪发光。

    此时,处理站站长韩景业正在室外指挥调度,他像往常一样彻夜值守,为第二天一早的送样检测进行准备。东胜气田700多口气井的“福气”在这里汇聚,经过脱水、脱硫、增压等复杂工序后被送往千家万户。

    “这里是气田的心脏,2018年7月8日9时17分点燃了火炬,标志着处理站投产。”这位“85后”站长如数家珍,“‘917’寓意着‘就要气’!”

    与记者交谈时,他的对讲机和工作群里的消息“冒”个不停,韩景业有条不紊地回应调控指令。4年前妻子临产时,作为指挥中心调度员的韩景业忙到深夜,错过了家里的30多个电话。

    此刻,厂区宿舍内,妻子正带着两个孩子玩耍,和他相隔仅15分钟车程。这次,妻子特意来陪他过年,原本约定2月3日正月初六全家一起回郑州,但出发日期却一推再推。

    “媳妇儿只好又请了几天假,她单位的领导也能理解。”韩景业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第二天他就要休假返程,陪家人过完元宵节后会立即回到生产现场,这里早已是他另一个难以割舍的家。

    入夜的鄂尔多斯盆地,星空垂落到地平线上。当井架上的长明灯划破夜色,采气树旁的沙柳悄悄发芽——地下奔涌的油气将越来越多穿越沙海,化作万家窗棂上消融冰花的温暖。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