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5版:中国石化报05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重点关注

2025年02月1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正在“分化”

    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情况高度相关。从趋势上看,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长;从质量上看,能耗弹性和碳排放弹性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下降。

    然而,自“十四五”起,我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日益呈现“分化”特征。一方面,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依赖有所回升,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有所反弹,增势较为强劲;另一方面,能源活动相关碳排放总量增长放缓,即将达峰并下行。

    底层逻辑不同是导致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分化”的根源。能源消费需求是由经济社会活动产生的,当科学技术渐进性进步时,产业结构稳步调整优化,能耗弹性持续下降;当人工智能等技术呈突破性、颠覆性变革之势时,生产生活模式将重构,在传统产业存续、新兴产业“井喷式”增长并存的过渡阶段,能源消费需求将显著抬头。碳排放是由化石能源活动带来的,与能源消费结构相关,而不是与能源消费总量相关,非化石能源的规模化发展替代是导致“分化”发生的直接原因。

    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分化”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合理用能需求。

    展望未来,节能与降碳政策也将出现“分化”,为清洁能源、特别是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长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为能源系统进一步绿色低碳转型蓄能。

    这种“分化”也提示我们要重新评估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背景下,资源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承载力问题。推进能源转型、测算用能上限的根源在于应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考虑到我国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即将达峰,而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并将成为主导能源,建议适时重新审视和评估能源消费总量的合理上限。

    转型成本公平合理负担问题亟待解决

    成本可负担性是沟通能源转型可能性与可行性的关键一环,是实现能源三角平衡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能源转型将由增量分享向存量竞争阶段过渡,叠加国内外经济增长和发展安全承压影响,转型成本负担问题更为凸显。

    我国能源转型遵循“先立后破”的路径,转型成本不仅存在于新能源的“立”,而且存在于传统能源的“破”,既有直接的显性经济成本,又有间接的隐性社会成本。公平合理负担转型成本的前提基础,是全面系统科学地核算与预测能源转型成本。

    随着转型阶段的变化,新能源需求侧、调度侧的投资建设成本,以及传统能源改造、关停相关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成本,乃至就业民生、社会稳定等风险隐患,都亟须引起重视并积极应对。

    转型成本的负担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转型动力的来源。作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能源转型将生产者、消费者、监管者等多元主体都纳入其中。前一阶段,我国能源转型的重点在于“立”新,为促进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公共财政提供了强有力的扶持、发挥了关键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政策”为能源转型提供了最强动力。展望未来,我国能源转型成本将呈现规模更大、分布更散、间接隐性增多等新特征,政策驱动转型的可靠性和可行性需要重新审视。未来驱动能源深入转型的强劲动力蕴藏于“产业”,为此,合理负担转型成本,营造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尤为紧要。

    转型成本的负担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能源转型的路径。我国能源转型正面临着发电并网、长时储能、终端消纳等多重挑战,牵涉电网、电厂、用户等多种主体,公平合理负担转型成本,有利于更好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从而加快化解困难挑战、推进能源转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