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江汉油田搭建智能地质导向平台,精细调控钻井施工,取得良好成效
地质导向技术推动钻井施工提质提效2025年01月03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戴 莹 赵 春 邢 警
戴 莹 赵 春 邢 警 日前,在焦页7-Z1HF井的超长水平段钻井施工中,技术人员操作键盘,轻点鼠标,指挥钻头时而前进、时而挪移,在3000多米的地层深处,让钻头好像开了导航一般,按照操作指令,加速快跑,自动绕障,顺利进入主力气层。 江汉油田联合江汉石油工程钻井一公司等单位,搭建智能地质导向平台,精细调控钻井施工,取得良好成效。2024年,该油田利用智能地质导向技术完成140口井的长水平段钻井任务,累计钻井进尺超73万米。 整合技术力量,搭建“地下交通”指挥系统 点开电脑上的地质图,就好像戴上科幻电影里的透视眼镜,各气井的日进尺、井深、层位等参数尽显于眼前。江汉油田产建管理中心技术管理室副主任叶鑫说:“涪陵页岩气田目前有30多口井正在实施钻井,全部应用了智能地质导向平台,从地面到地下,想要的数据都能在平台上找到。” 要让钻头在黑黢黢的土地里,像有“地下交通”指挥系统一样打得准、打得快、打得好,大数据支撑很重要。 技术人员改变以往地质导向工作中通常采用的人工“三图一表”工作模式,整合高校、施工单位等技术力量,进一步强化数据治理。他们逐项梳理区块、开次、钻速、进尺等相关数据指标,并全部上传至智能地质导向平台,实现涪陵页岩气公司、采气一厂等单位的13个采气区块上亿个钻井信息的共享,搭建起钻井领域互联互通的“高架桥”,为钻井施工科学决策、促进钻井提速提效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 远程获取数据,提高钻井决策效率 钻井就是为气井修建外输通道,储层穿行率越高,气井就越有可能获得高产。 “我们通过应用精细的地质模型,让技术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远程指导二三十个地下钻头同时钻进。”叶鑫介绍道。 智能地质导向平台不仅可以进行钻井、测井、录井数据的实时传输、接收、集成存储和管理,而且具有地层对比、轨迹预测等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可帮助技术人员准确预测和分析地层分布和储层特征,科学制定、执行钻井决策。 遇到高难度井时,各路专家通过智能地质导向平台远程获取大量的井下数据分析结果,线上集中讨论后优化钻井决策,及时解决生产中的异常,提高钻井施工质量。 在焦页6-Z1HF井三开水平段钻进时,专家依托智能地质导向平台进行科学决策,确保了优质施工,该井在水平段实现一趟钻,水平段优质储层穿行率达100%,创造了9项施工纪录。 在智能地质导向技术加持下,2024年,该油田平均优质储层穿行率达96.3%,居国内领先水平,刷新80多项钻井施工纪录。 精准导航绕障,避免井眼轨迹相碰 近年来,江汉油田在涪陵气田老区布局400多口立体开发井,通过对井位实行层间、井间的立体化加密,将井网织得更密,在提高气田产收率的同时,增加了井眼轨迹相碰的风险。 为避免复杂的井眼轨迹相碰,技术人员依托智能导向平台,加强防碰井段、造斜井段等数据监测,密切关注井斜、方位等钻井参数的细微变化。设置最小防碰警告值,通过不断开展邻井距离扫描和参数计算等工作,灵活调整钻头的靶点、方位,将地质导向工作精细到每一米,实现钻井智能化防碰绕障,让钻头在密集的井网中精准行进。 焦页66-检5井位处立体开发密集的老区,井网空间关系复杂,邻井就有20多个,与邻井的最近距离仅4.39米。技术人员利用智能地质导向平台进行随钻数据监测,密切关注井斜、方位等钻井参数变化,不断跟踪调整,确保钻头成功穿过“危险地带”,成功避免井眼轨迹相碰。 在技术人员精心管控下,2024年,该油田没有发生过井眼轨迹地下相碰。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