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6版:中国石化报06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增至3倍,能源效率提高1倍

2024年12月13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假如到2030年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增至3倍,达到9400吉瓦,同时能源效率提高1倍,那么人类在实现1.5摄氏度控温目标的路上就前进了一大步。

    2023年,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创历史新高,达到473 吉瓦,占新增发电能力的86%,2022年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为298吉瓦。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占全球总发电能力的43%。太阳能发电的年增长率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23年太阳能发电能力占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增长的73%,增加了347吉瓦,比2022年200吉瓦的纪录高出73%。中国、欧盟和美国占2023年新增发电量的83%。太阳能发电凭借持续的成本竞争力、过剩的产能和灵活的可扩展性,将在2030年前继续发挥主导作用。

    2023年,全球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17吉瓦,其中约一半在亚洲,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14.9吉瓦,创新高,其中陆上风电装机容量增加了103.9吉瓦,与2020年的纪录持平,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仅增加了11吉瓦。全球水电装机容量(不包括抽水蓄能)达到1265吉瓦,占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容量的33%。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为171吉瓦(2023年新增5.2吉瓦),其中生物能源占 87%。除了生物能源和地热能,所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平准化电力成本的全球加权平均值均有所下降。其中,光伏发电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平准化电力成本降幅最大。对于许多地区来说,可再生电力成本下降使其成为最经济的发电选择。2023年部署的新项目将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累计节省至少4090亿美元。

    然而,仍然需要快速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才能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增至3倍的目标。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在年度报告中表示,要在203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增至3倍,达到11.2太瓦,平均每年需要增加1044吉瓦,而且2024年~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不低于16.4%。考虑到全球80%以上的电力是G20 国家消耗的,电气化将在实现全球能源效率目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在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1.5摄氏度控温情景下,G20国家需要通过电气化满足最终能源消费的32%,高于2022年的25%。

    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进展并不顺利。要实现能源效率提高1倍的目标,包括交通、建筑和工业在内的多个领域的电气化程度将是关键。2023年,电动汽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例达到创纪录的18%,但对供热行业去碳化至关重要的热泵销量却下降了3%。

    此外,要实现2030年的目标,全球还面临另一个重要挑战,即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目前,全球仍有6.85亿人用不上电,21亿人使用高污染燃料做饭。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估计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仍将有6.6亿人用不上电,18亿人无法使用清洁燃料做饭,其中大部分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但可再生能源可以为这些用电需求提供有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

    不过,电气化并不是唯一选择。在1.5摄氏度控温情景下,2030年和2050年,清洁氢用量将从目前微不足道的水平分别增加到最终能源消费的3%和14%以上。到2030年,G20国家将生产和消费全球75%以上的氢气供应。在实现电气化比较困难的行业,如工业与运输,清洁氢及其衍生物将在脱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工业领域,清洁氢可以替代钢铁和化学品生产过程中的化石燃料。在重型运输领域,清洁氢及其衍生物可作为航空和航运燃料。此外,在某些情况下,直接使用可再生能源可能是更好的选择。生物能源的使用预计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2030年和2050年分别占最终能源消费的12%和15%。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