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日期检索
穿越时光见到“你”2024年12月0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赵春国 李吉建 丁 静
赵春国 李吉建 丁 静 今年55岁的胡志胜没想到,一次企业文化故事会的宣讲再次唤醒了记忆深处的往事,更让自己又一次成了“名人”。 在前不久的经纬公司胜利测井公司企业文化故事会活动中,一名讲述者讲述了29年前胜利海上特大风暴潮和勇敢的激流突围行动,现场观众感动不已。而如今在胜利测井公司河口项目部测3队工作的胡志胜,正是当年风暴潮的亲历者之一。 一回到家,胡志胜翻箱倒柜,找到了当时头版头条刊登这则新闻的企业内刊《胜利测井报》。 那是1995年2月27日一大早,在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26岁的胜利油田测井一分公司放7队队员胡志胜,和队里其他6名队友驱车60公里,来到大海边进行测井施工。 “记得天特别冷,风越刮越大。大家都想早点完工,回到车里暖和暖和。”胡志胜回忆。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一场从未见过的风暴潮即将袭来。 《胜利测井人》完整记录了当时的过程:上午10点30分,一股强寒流奔腾南下,形成强大的风暴潮,向桩西油区袭来;海水受风暴的鼓涌,汹涌澎湃地从堤坝北端冲上海岸线……11点30分,测井施工刚刚结束,风力已达10级,海水蔓延到井场,淹没了脚腕。 眼看海水越来越深,狂风吹得人连呼吸都困难。形势危急,必须马上撤离!队长梁超把全队聚拢在一起,7个人立即紧急分工,梁超和胡志胜在前面探路,副队长池胜军带着范俊岭坐着推土机负责保护带有放射性的中子源,另一辆车的司机张海清和两名新员工紧跟其后。 风高浪急,被海水冲断的路段又宽又深,推土机和车辆很快陷进岸边滩涂,完全失去了行动能力。 中子源决不能丢,尽快徒步撤离!眼看形势越来越紧急,作为队长,梁超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测井用的中子源含有放射性元素,国家控制极其严格。一旦丢失,后果不堪设想。 梁超拉着胡志胜简单商量了一下,两个人抬着中子源下了水,另外5个人一字排开,牵着手、拉着胳膊,艰难地在齐胸深的水中行走。走到最深的路段,为了防止意外发生,梁超和胡志胜拼命把中子源举过头顶,另外5个队友簇拥在他俩身边,海水不时冲击着他们已经麻木的身体,张海清被水冲倒了,旁边的池胜军赶紧一把把他拽起来……下午6点,他们突破重重险阻,终于进入了安全的钻井驻地。 “我们这支7个人的队伍太好了,3个党员,4个入党积极分子。”半个多月后,单位专门组织了放7队战海潮事迹报告会,面对领导和同事一次次的掌声,胡志胜翻来覆去只说了一句。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随着改革发展的一次次深入,放7队的人员不断变化,有人离开,也有人加入,但无论番号怎么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队魂却一点没丢。 说起来也巧,仅两年之后,胡志胜在新的队伍里——测井一分公司测4队,和队友再次遭遇特大风暴潮。1997年8月19日,11号强台风席卷着暴雨和海潮一起扑向桩西油区,井场最高水位达2米,巨浪可冲上高达5米的钻台。正在这里施工的测4队胡志胜、池胜军等8人,坚守在车顶上,忍受长时间的饥饿、疲劳和寒冷,与狂风、暴雨和巨潮搏斗40小时,最终保障了人员和国家财产安全,谱写了一曲集体主义的英雄壮歌。 时光荏苒,岁月无痕。随着海边防波堤的建设和天气预报越来越精准,现在测井施工已经不会遇上风暴潮了。 “两次大风暴潮刚好被我赶上了。我就是个普通工人,没什么可讲的,干好工作是本分。”回想20多年前的情景,寡言少语的胡志胜脸上还有些羞涩。 工作37年,从青丝到白发,要问取得了哪些荣誉,胡志胜总是谦虚地摇头。但是他所在的基层班组,多次获得经纬公司胜利测井公司“工人先锋号”“十佳小队”等称号,还曾被评为集团公司金牌队。除了退休的工友,他和队长梁超直到现在,仍然坚守在生产一线发光发热。 胜利测井公司新员工阎逸彬聆听了企业文化故事会宣讲的全过程,尽管不止一次听过油田发展历程中的动人故事,但还是被胡志胜的故事深深感动:“我发现,企业里有很多像胡志胜前辈这样平日默默无闻,但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冲得上去的平凡英雄。他们用行动给我们新员工做出了榜样。穿越时光见到‘你’,我也更明白了忠诚和奉献的真谛。”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