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7版:中国石化报07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能源转型不是简单的加减法

2024年11月29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当前,以绿色低碳为主基调的新一轮能源转型已经起势,无论是国家还是区域经济体,抑或是行业组织和企业,都在积极主动求变应变,以求追逐甚至引领转型浪潮,但同时也应保持理性。

    一方面,传统主流能源的基本盘不会轻易失守。以煤炭为例,自上世纪中叶将第一大能源地位让给石油以来已经过去了近70年,但目前煤炭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仍超过四分之一,而且除了直接燃烧以外,还随着技术进步衍生出了煤化工、煤制氢等新用途。当前,油气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约为56%,预计到2030年仅会小幅下降约1~2个百分点,到2050年的占比依然接近30%。与煤炭相比,石油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作为化工和特种产品的原料有巨大优势,天然气则是实现能源转型不可或缺的过渡资源。

    另一方面,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以及零碳的生物能源近年来保持快速发展,但其自身的短板也非常明显。风电、光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有明显的间歇性,在储能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大规模以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将使电力市场和电网稳定性面临挑战。以欧盟为例,今年夏季,德国、法国、荷兰、西班牙、芬兰等都出现了“负电价”,而且持续时间比往年更长,其中法国达到了233个小时,是去年同期的4倍,但冬季的可再生能源供应时长会锐减,电价也会大幅上涨。生物航煤、生物柴油等生物燃料则受原料、技术等因素限制,不具备大规模生产的条件,价格也明显高于化石燃料。因此,油气将与新能源长期共存。

    从历史上看,从薪柴到煤炭再到油气的主体能源转变,并非替代能源和被替代能源间“你死我活”的零和竞争,而是一个漫长的博弈过程,最终各种能源载体都会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具体到这一轮以绿色低碳为大方向的能源转型,油气产业链主动作出改变是顺应行业大势的最优选择,但在此过程中,无论是生产商、贸易商,还是航运企业、消费者,都需要做好长期与多种能源“打交道”的准备,而不是简单地舍弃一方、选择另一方。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