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经纬公司胜利地质录井公司SL216录井队在雪域高原克服恶劣环境,干出优质工程

在4700米的藏北无人区挑战生命极限

2024年11月1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单旭泽 袁 滨 焦保荣
16.8K

位于海拔4700米高原的旺1井。杨 鹏 摄

    单旭泽 袁 滨 焦保荣

    海拔4700米,极端低温零下30摄氏度,空气中的含氧量仅有平原地区的40%,紫外线强度却比平原高7倍,每年有近100天刮5级以上的大风……几个简单数据,勾勒出藏北高原伦坡拉盆地的环境特征。

    在这名副其实的“人类生命禁区”,中国石化金牌基层队——经纬公司胜利地质录井公司SL216录井队,发扬“缺氧不缺斗志,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标准更高”的精神,用责任和担当挑战生命极限,在旺1井、旺2井干出优质工程,在世界屋脊炼就了胜利录井铁军更高的“精神海拔”。

    缺氧不缺斗志,艰苦不怕吃苦

    2014年,中国石化在藏北高原的伦坡拉盆地重启搁置14年的石油钻探任务,为国家能源寻找新的油气接替区。

    2014年7月,SL216录井队接到一字号工程旺1井的施工任务。该井是部署在藏北高原伦坡拉盆地的第一口井,井别为预探井。组建第一支队伍时,听说那里条件艰苦,很多队员担心高原反应,鲜有人报名。

    时任SL216录井队队长杨鹏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他带头报名请战,40名员工陆续报名加入队伍。

    刚结束伊朗项目工作的仪器工程师郭辉,休班期间接到任务,义无反顾出征雪域高原。录井工王清涛从蒙古国项目施工回来休班,得知旺1井人员紧张,主动请缨来到西藏。

    地质技术员李玉杰已在四川巴中仁陆1井干了近3个月,本打算休假带妻儿回甘肃老家,看望5年未见的父母。但公司考虑到旺1井的复杂情况,想安排技术过硬的他去。李玉杰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在医院进行高原体检后,有一半员工不符合去高原的身体条件。优选的8名员工在赴井场途中,又有两名员工因高原反应严重中途撤回。最后,只剩下杨鹏、李玉杰、郭辉、王海雨、王斐和王清涛6名精兵强将前往。

    初到高原,杨鹏和队员们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嘴唇干裂、口腔溃烂、头晕头痛、胸闷等症状,大家不敢漱口、刷牙,连喝水都疼,彻底“领教”了高海拔的威力。

    缺氧不缺斗志,艰苦不怕吃苦。严酷的环境、复杂的局面,反而激发了这群录井汉子的血性。

    杨鹏带头苦干,并鼓励大家:“坚持扛过最初的20天反应期就好了。”两天安装时间里,十米多高的钻台爬上爬下30多趟,他感觉就像是在平原上跑了个马拉松,身体不适骤然加重。

    在高原,录井工王清涛的血压一直是180/150毫米汞柱,心率110次/分,伴有头晕和头疼的症状,脸上的“高原红”最紫。公司想找人替换他,他却说:“我再适应一下就好了。”安装调试期间,他成了队上的“负重机”,积极配合安装传感器、架设线路,一天下来累得腿酸软。

    旺1井钻井取芯期间,杨鹏经常是值完12小时白班,睡上三五个小时,凌晨又爬起来组织队员进行岩芯出筒和整理描述。没几天,他双脚磨出了血泡,脸上、手上脱了一层皮,看上去花花斑斑,一个月内体重骤降10公斤,大家都称他是“拼命队长”。

    在4700米高原施工,录井标准要更高

    有人说,在高原上,能待得住就是贡献。但SL216录井队的队员们认为,待得住不是,干得好才是。

    旺1井和旺2井位于藏北高原腹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气探区,面临着无地质资料参考、地层研磨性强、地层倾角大、地温梯度高等难题。

    “海拔高,困难多,咱们的工作标准更要高!”杨鹏和队友们践行着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在施工中啃下一块块“硬骨头”。

    按照地质设计要求,旺1井从一开55.12米开始至井底,每一米捞取一包岩屑。每包岩屑的捞取清洗,原先一个人3分钟就能完成的工作,在高原三个人配合也要8分钟才能完成。

    一次,李玉杰出现口腔溃烂、呼吸困难、目眩和失眠症状,高烧得眼睛都睁不开。公司多次打电话,让他去拉萨看病,他却说:“现在井上正在卡取取芯层位,我能扛得住。”

    他一边打针、吃药,一边描述岩屑,卡取取芯层位。在PDC钻头加螺杆的钻具中,岩屑无异于面粉。但他精准卡取了牛三段的取芯层位,并见到良好油气显示。勘探分公司地质专家夏维书称赞:“在这么细的岩屑中,你都能找到含油岩性,了不起!”

    2014年8月27日半夜两点,气温降至零下5摄氏度,寒风凛冽。但旺1井井场仍灯火通明。钻井、录井、监督30多人都盯在井口,因为岩芯就要出筒了。

    冰雹也来凑热闹,黄豆粒大的冰雹砸在脸上生疼。杨鹏沉着应战,有序安排:“我和李玉杰清洗岩芯,王海雨和王斐负责接芯,郭辉和王清涛仔细装芯。”

    出筒的岩芯带着泥浆飞溅到大家的脸上、身上,瞬间就成了花脸。由于岩芯含油,杨鹏和李玉杰用刺骨的冷水小心擦拭。刚擦完的岩芯,裸露面马上就结出一层薄冰。杨鹏逐块做含气试验,不时叮嘱大家:“千万要注意出芯的摆放顺序,不能有丝毫差错。”

    冰雹停了,雪却越下越大,深的地方已没过小腿。岩芯整理完后,杨鹏和队员深一脚浅一脚地将岩芯盒抬到地质房中。短短30米的距离,却走了近10分钟。

    2014年9月12日14时01分,录井工郭辉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监控屏幕,发现气测值微弱抬升,便立即通知捞砂工加密取样,捞出岩屑判断为油斑砂岩,后取芯为本井最好的油气显示井段。

    郭辉精细观测,从不放过每一个数据、每一条曲线,及时发现工程及气测异常,多次受甲方监督表扬。9月13日19时38分,郭辉发现泥浆体积持续下降,立即通知井队,迅速循环处理泥浆,避免了工程损失。

    最终,SL216录井队在旺1井发现了油气显示87.9米/28层,且钻遇连续沉积100余米厚的优质烃源岩,取芯11筒,取芯进尺83.28米,芯长81.84米,收获率高达98.3%,创下了西藏地区录井取芯次数最多、取芯进尺最长的纪录,勘探分公司还专门给胜利地质录井公司发来表扬信。

    在世界屋脊炼就胜利录井铁军更高的“精神海拔”

    藏北草原偏僻,手机很难接收到信号。大家会在固定时间跑到宿舍外打电话,和亲人联系。当时,杨鹏的妻子有孕在身,特别期待他能陪伴身边。但离家千里,身处高原,杨鹏只能通过电话安慰妻子,拜托父母照顾。

    旺2井由于造斜钻进、地质情况复杂,自1480米至井底多次发生井漏。返出的岩屑中,真实岩屑的含量甚至不足3%,这给发现油气显示、建立地质剖面带来了很大困难。

    为做到精准分析每一米、精确评价每一层,杨鹏主动提出加密捞取岩屑,由设计规定的1米取1包改为1米取3包。在高原上捞取1包岩屑至少要花费15分钟,时间是平原上的3倍,体力消耗更大。

    快速钻进期间,一天最少捞100包岩屑。王清涛顶着烈日,往返循环罐与砂样台几十趟,从未落下一包岩屑,黝黑的脸庞上满是汗水。高原反应实在难受时,他就去医护室打上降压针,转身又去捞砂样。队医很是佩服:“真是条汉子,干活儿太拼命。”

    2015年6月5日,旺2井正在快速钻进,最快时每米钻时只有6分钟。冰雹突袭,随即一场急雨。杨鹏和队员穿起雨衣,戴上安全帽,一趟趟往返于地质房和钻台振动筛之间。由于泥浆中含有大量的堵漏剂,捞取的每一包岩屑中,90%是堵漏材料。捞取满满一脸盆的砂样,反复清洗后,出来的只有少量甚至几颗真岩屑。

    两个月,杨鹏和队员们累计捞取1500包岩屑,比地质设计要求多捞取300包,摸清了地下地层岩性。旺2井岩屑剖面符合率高达91%,超过甲方规定的质量标准3个百分点,累计发现各类油气显示23层88.5米厚,创下了高海拔地区2719米的完井井深纪录。SL216录井队为旺1井和旺2井的成功钻探作出了贡献,以丰富的超高海拔地区施工经验和过硬素质,在世界屋脊炼就了胜利录井铁军更高的“精神海拔”。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