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秸秆也能变成钱了”

2024年11月1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孙德荣
16.8K

安徽宿州石油员工和安徽石油驻村干部在宿州三大家村田间帮助农民收玉米。戴海天 摄

    孙德荣

    10月25日,在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刘套镇三大家村秋收现场,农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一台印有中国石化标识的草绿色玉米茎穗收割机,驰骋在金黄的玉米“浪涛”中,整个机收作业一气呵成,将“丰收在望”变成“颗粒归仓”,拉开了安徽石油帮扶该村实施“秸秆变肉”行动的序幕。

    “老李,你看人家这个收割机收得多干净,几乎看不到毁棒漏粒。”“不光是玉米收得干净,连秸秆都一起收走了,打碎卖给养牛场,每年能给咱们村增收不少钱呢!”农民喜悦的笑脸与金黄色的玉米交相辉映,大家情不自禁纷纷竖起大拇指。

    “秸秆变肉”即将玉米秸秆收割粉碎后运到加工场打包发酵为黄贮饲料,再适时销售给养牛场,以秸秆饲料化利用助推肉牛羊养殖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三大家村是安徽石油的定点帮扶点。该村有耕地4520亩,其中2000亩用于种植玉米。村周边有中大型养牛场3个,黄贮饲料需求量大,市场前景广阔。

    一头连着田地,一头连着市场。安徽石油驻三大家村工作队积极疏通致富堵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帮扶政策的支持下,安徽石油制订“秸秆变肉”行动计划,今年9月捐赠37万元用于购买玉米茎穗收割机,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原先,村里每年处理秸秆都要额外消耗机械和人力。如今,秸秆也能变成钱了,每亩可增收120元,年收益24万元,惠及5个种粮大户265户村民723人。”安徽石油驻三大家村书记朱勇介绍,“与传统收割机相比,玉米茎穗收割机每亩能减少粮损10公斤,农民不仅不用掏钱处理秸秆,还能卖秸秆赚钱。”

    增收有了方向,致富有了动力。安徽石油的产业帮扶为当地村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让许多村民通过参与玉米种植、采摘、加工等环节,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秸秆有效回收利用,从源头上杜绝了秸秆燃烧,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多赢,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