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链接2024年11月04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针对塔里木盆地不同类型的储层,形成了哪些物探技术? ■断控缝洞预测技术助力顺北增储上产 地处塔里木盆地心脏地带的顺北超深层断控储集体,平均埋深超过7300米,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低,走滑断裂与断控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微弱,全球范围内鲜有先例可供借鉴。为此,科研人员成功构建了超深层断控储集体地震预测技术体系,显著提升了储集体描述的精确度。 在顺北主干断裂带的勘探实践中,该技术助力了超深井储集体的精细预测与靶点优选,优化了井轨迹设计,为顺北61X、顺北8-4H、顺北4-12H等20多口井的成功钻探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支撑了顺北4号、8号等主干断裂带的气藏开发方案制定,推动了断控储集体从模糊的定性分析迈向更为精准的定量表征。 ■智能技术驱动塔河风化壳储层高效开发 随着塔河老区开发不断深入,风化壳储层主要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表层风化壳储层及断裂识别精度不够,剩余储层分布认识不清,不能满足开发需求;二是当前风化壳断裂内幕刻画及次级连通性路径识别程度不够高,制约了开发方案及提高采收率对策制定。 科研人员针对风化壳储层识别受上覆低阻抗砂泥岩地层影响的问题,将人工智能与地震波阻抗反演的物理理论深度融合,创新研发了基于注意力机制的表层相控地震波阻抗反演技术,反演模型训练无须标签数据,特征提取能力强,更适用于碳酸盐岩储层,可以有效解决常规方法存在的低阻连片问题,储层预测精度与钻井标定达到86%,有效支撑了塔河油田风化壳岩溶储层识别和描述。 针对风化壳溶蚀区断裂遭受岩溶改造导致识别困难的问题,科研人员采用“断溶结合、井震结合、动静结合”技术思路,优化基于结构张量和边界检测的蚂蚁体属性融合,结合开发动态认识和井间连通关系,综合表征研究区主次级断裂,不断优化风化壳储层静态刻画模型,通过对风化壳型油藏的“再认识”,更加精细地刻画了浅表层断裂-缝洞集合体,为风化壳储层井位部署及措施调整提供了重要参考。 ■岩溶古河道“四定”技术助推挖潜增效 塔河油田古河道系统作为整个岩溶体系的核心,油藏储量估算规模超2亿吨,但由于古河道埋藏深、展布复杂、非均质强、易充填等,古河道系统量化表征难度大。 针对古河道地质要素“形态不清、尺度不准、充填不定、有效性不明”等问题,形成了定形态、定尺度、定充填、定有效空间的古河道“四定”技术,助推塔河缝洞油藏剩余油挖潜增效。 针对古河道地下形态识别难题,研发了基于局部线性嵌入的融合古河道走向、尺度及边界属性的多信息地震异常形态识别技术,使得古河道空间展布由原来的“不清晰、不连续”逐渐变得“看得清、延续性好”。 针对地震识别尺度与地质尺度存在较大差异、古河道规模表征不准难题,以正演模拟为指导,创建了基于叠后地震属性与正反演量化校正的暗河轮廓“三校”技术,实现了古河道宽度分级校正、深度及高度的量化表征,暗河描述精度由50米精确到10米。 针对古河道内部充填复杂、结构特征不确定难题,攻关形成了叠前智能化储层物性参数预测技术,突破利用三维地震定量描述古河道非均质充填的技术瓶颈,采用多频段训练集有效提升储层孔隙度反演效果,预测精度由原来的70%提升到85%以上。 基于古河道地质体积和孔隙度体积精细构建静态储量模型,准确回答了古河道有效储集空间有多大的问题,提高了古河道储量计算精度,为塔河缝洞油藏剩余油挖潜提供了依据。古河道“四定”技术在塔河油田全区推广应用,有效支撑古河道开发部署100余口井,强力助推塔河油田增储上产。 ■技术突破推动向地下隐蔽薄砂不断进军 当前,我国碎屑岩勘探评价对象已经从大型构造型油藏转向目标更深、更薄、更隐蔽、更致密的隐蔽岩性油气藏,但这类油气藏多具有“一砂一藏,一井多藏”的特征,储层精细预测难度大。塔河油田白垩系就发育复杂隐蔽薄储层油气藏。 针对碎屑岩复杂隐蔽识别难题,自主研发了基于谱反演的叠后提高分辨率处理技术(FSE)和基于贝叶斯框架的时频域联合叠前AVA反演技术,提高了地震资料薄储层识别能力,实现了复杂隐蔽薄储层的精细预测,识别精度从10~15米精确为3~5米。 坚持推动碎屑岩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通过深化多专业、跨学科领域融合应用,攻关形成了针对微幅构造区复杂隐蔽薄储层预测的“地质明规律-属性定展布-反演量物性-构储明圈闭”技术序列,成功应用于塔河碎屑岩油气开发,薄砂体预测与实钻井吻合率大于80%,构造圈闭和深度与实际井误差小于5米。 内容由 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吕 慧 朱博华 马永强 杨柳鑫 李 阳 吕 慧 姜颜良 提供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