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中原石油工程钻井一公司打破常规,将富余人员变为人才资源,向各大油田和其他企业劳务输出,以另一种“走出去”的方式,激活一池春水。走出去的员工把改革当作塑造自身、突破困局、实现蜕变的机会,立足新岗位,书写属于他们的奋斗故事
等风来不如迎风去2024年09月1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康娟 李博达
激活一池春水 ●今年以来,钻井一公司优化主营业务,规范岗位职数,压缩机构,推动定员定岗定责,显化富余人员,开展劳务输出工作。 ●成立人才共享中心,对富余人员进行摸底排查和劳务输出意向调查。 ●深入基层调研,听取意见建议,掌握公司人才池人员情况后,积极跑市场、找岗位,提高人岗匹配度。 ●根据“项目化、时间化、责任化”原则,列出劳务输出项目表、路线图、责任人,超前做好市场和人员规划。 ●在推动工作中,既突出当前重点,也考虑到长远发展;既有清晰的安置目标,也有清楚的输出步骤。 ●针对具体人员,精准施策,及时研究,妥善解决人员输出过程中的新问题,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已输出人员201人,年创收1300余万元。 康 娟 李博达 20世纪90年代初,中原石油工程走出中原、走向世界,在市场的洗礼下成就了“中原铁军”的品牌。 30年后的今天,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机关后勤人员富余和员工队伍老化的问题日益凸显,是故步自封、坐吃山空,还是主动改革、破茧成蝶?他们又一次站在风口,面临抉择。 与其等风来,不如迎风去!中原石油工程钻井一公司打破常规,将富余人员变为人才资源,向各大油田和其他企业劳务输出,以另一种“走出去”的方式,盘活人力资源,探索发展新途径。 从陆地到海洋,诠释拼搏与担当 “下面公布2024年中海油一体化和新能源事业部首届监督技能大赛金奖获得者的名单!”随着主持人宣布,胡玉杰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大屏幕上。 今年初夏,胡玉杰从钻井一公司劳务输出,和其他4名同事一起,成为中海油一体化运营中心的一名钻井监督。当第一次来到海洋钻井平台时,站在巍峨的钻塔下,远眺一望无际的大海,他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那一刻,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在这人生旅程的新起点,努力拼搏,在新领域展现中原铁军精神。 从陆地平台转战海上平台,一开始,胡玉杰的内心充满了迷茫。为了尽快适应新岗位,他虚心向老师傅们请教问题,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海洋钻井手册》,完善自己的知识脉络。成长之迅速,让身边的同事们都大吃一惊。 8月8日,胡玉杰参加中海油监督技能大赛,一举获得金奖。面对采访,他说:“我是从中原石油工程走出来的,尽管来到新单位,面临新岗位,角色变了,但中原钻一、永争第一的拼搏精神不能丢。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坚持学习,不断提升、完善自己的业务技能,为陆续走出的同事做好榜样。” 天山脚下中原人,新疆展现新作为 临近中秋,新疆伊犁亚新煤层气项目进展如火如荼,钻井液技术监督刘风涛看着现场数据,沉着下达技术指令。 今年初,钻井一公司技术发展中心钻井液岗主任技师刘风涛积极响应人力资源盘活号召,到新疆亚新煤层气项目工作。为了更快适应新岗位、新市场、新要求,他自我加压,调研所在工区施工井资料,掌握地层情况,提升业务能力。他融合亚新公司管理理念,和亚新公司同事紧密合作,制定了《新疆亚新煤层气钻井工程施工管理考核办法》《新疆亚新煤层气钻井液管理规程》等管理制度和标准,理顺了现场技术管理常态化运行机制,增强了各施工队伍技术执行力。 刘风涛认真的工作态度、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技术水平,得到亚新公司管理层的一致认可。6月份,他开始负责新建伊犁项目部钻井液管理工作。面对新的挑战,他表现出良好的专业素养,迅速投入工作。他结合地层实际,固化成熟技术,起草施工方案技术模板,成功解决了八道湾井壁失稳、西山窑泥浆污染、三工河地层造浆严重等技术瓶颈难题,为该工区在试验井开发模式的探索上创出新途径,充分展现了中原石油工程“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担当、特别能超越”的铁军精神。 放下炒菜勺,拿起计量表 “报告公司,接华北油气分公司采油一厂通知,让我到庆阳参加业务培训,为明年大工匠竞赛做准备,需要请假一周……” 请假人叫沈春鹏,今年1月份从钻井一公司炊事员转岗到华北油气分公司采油一厂,成为一名采油工。 放下炒菜勺,拿起计量表,面对业务上的“一穷二白”,沈春鹏没有退缩。他从采油工基础业务学起,对照教材死磕,从认识扳手型号开始,尽快熟悉岗位,投入工作。 沈春鹏觉得自己专业跨度大,担心业务不精,影响工作质量。工作之余,他经常请教老师傅指导自己操作,再对照书本反复推敲。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5月,采油一厂组织业务竞赛,沈春鹏获得采油一厂五区初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并代表五区参加竞赛,在46名专业选手中获得铜牌。 最让沈春鹏印象深刻的,不是比赛前熬夜在实验井场的操作,不是凌晨起床反复学习理论知识,也不是比赛过程和获奖瞬间,而是在颁奖时,采油一厂副厂长说:“铜牌获得者沈春鹏,来自中原石油工程。”站在领奖台上,他觉得特别自豪,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擦亮了中原石油工程铁军的品牌。 在北京、上海、四川、陕西等地,和胡玉杰、刘风涛、沈春鹏一样的员工还有很多,他们把改革当作塑造自身、突破困局、实现蜕变的机会,立足新岗位,书写属于他们的奋斗故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