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卖油郎也能成为大工匠

2024年09月1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许华泰 黄嘉莉 田 花
16.8K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国工匠杨应标(左)和好搭档杨祈辉亦师亦友,两人经常一起到现场试验新研发的工具设备。
广东石油杨应标劳模创新工作室里,杨应标(右二)和徒弟们研究非常规作业油品导流管的改进细节。

    许华泰/图  黄嘉莉 田 花/文

    每月10日是杨应标劳模创新工作室畅谈日。

    这一天,在杨应标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针对创新课题和方向展开“头脑风暴”。大家都很喜欢这个环节,好的课题和方向现场拍板、立刻组队,技改攻坚效率极高。

    42岁的杨应标是广东中山石油白石桥加能站站长、白石桥技师工作站副站长。从业20年,他从一名普通的加油员成长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国工匠,带领团队攻克了一系列技改难题,先后创新研发了7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直接创效超千万元。

    解决实际问题,是杨应标发明创造的原点,也是他的发明能产生效益的秘诀。他发明和改进的尾气处理液加注器等多个项目为一线员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员工爱叫他“发明家”,可他还是喜欢被叫作“老师傅”。“我坚信普通员工也能在发明创造的路上大有可为,我就是个好例子,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员工加入我们,一起创新。”杨应标坦言,除了坚持创新,更要在传帮带上下功夫。

    “是标哥带我走上技改这条路的。”中山石油爱国加能站站长杨祈辉2016年加入杨应标劳模创新工作室,他们一起发明出了油品高效回收装置、加油站接卸油油品质量外观监测装置等多个技改设备。杨祈辉也获得了集团公司技术能手、中山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此外,这个工作室还培育了10多位优秀技师和青年后备人才,有的已经独当一面开设了新的工作室,孵化更多的技改项目,培育更多的技能人才。

    如今,杨应标劳模创新工作室同步挂牌了中国石化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成员等,承担了系统内、行业及地方数十个攻坚项目。杨应标和团队正投入智慧加能站的新战场,继续创新。

    杨应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国工匠,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杨应标劳模创新工作室同步挂牌中国石化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团队承担了系统内、行业及地方数十个攻坚项目。

    为师傅打“call”:

    我大学的专业是油气储运,2022年毕业到公司时,杨师傅就是我的带教老师。今年,在师傅的鼓励下我加入了工作室,发现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大家的讨论中都能找到改进空间。果然,一线才是宝藏之地。我得跟紧师傅的步伐,多学习多思考多动手多创新,像师傅一样,争当大工匠。

    ——洪芷萱,中山石油坦背加能站副站长,2024年加入杨应标劳模创新工作室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