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相聚西四线

如今可以朝夕相处,照片中两人的笑容越来越甜蜜,越来越满足。
2024年08月09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张 龙 高平川
16.8K

    张 龙  高平川

    甘肃瓜州县城不大。每天晚饭后,杨付江和妻子曾庆华都会手牵着手散步,体育场、公园里、街头巷尾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在绚丽晚霞中,年过半百的两个人情感依然浓烈。

    “这是曾经的向往,现在照进现实了。”杨付江伸出食指和中指晃了晃,“二十多年了……没想到会在项目上相聚。”言语中有欢喜、有满足,也有淡淡的苦涩。

    两人都是石油工程建设公司的员工,却总是聚少离多。作为建设单位的技术员,杨付江长年在外地项目工作。在安全环保部门工作的曾庆华本打算和他一同外出工作,女儿的出生让她彻底断了这个念想。

    此后二十多年里,两人各自忙碌、彼此牵挂,一年中相聚的次数屈指可数。

    中缅管道、西气东输、阿联酋油库……随着参建项目越多,杨付江的手机、电脑里存的妻子和女儿的照片与视频也越多,手机屏保记录着女儿的成长变化。每次探亲回家,杨付江的行李总是超重,塞满了当地的水果、衣服、手工艺品,以此弥补缺少的陪伴。

    “一线很辛苦!”风雪里、沙尘中、陡坡上,杨付江的工作照曾庆华看过,哭过。她从不拿家里的事影响他,不仅照顾好老人辅导好孩子,还学会了换灯泡、修水管。

    “孩子小的时候,都不敢生病。”曾庆华曾向同事吐槽,也会彼此调侃“单身母亲”的不易,然后在谈笑间再次坚强。

    “女儿很懂事!”一次,因为太累,曾庆华陪女儿读故事书时睡着了。从此,女儿再没缠着她讲故事。女儿说,妈妈要多休息,自己可以读完自己睡。想到在外打拼的丈夫和家里懂事的孩子,曾庆华总会充满力量。

    两人每年相聚的时间,不是杨付江的假期,就是女儿的假期。每年暑假,娘俩都是在杨付江所在的项目上度过的。

    “女儿考上大学就在一起。”去年,曾庆华按照这个约定,调到西气东输四线项目上。开始时,两人竟然还不适应多了一个人的日常。一天晚上,杨付江在工地现场没回来,曾庆华就一个人先吃了晚饭。之后的几天,杨付江都闷闷不乐。一问才知道,他是怪曾庆华没有等他一起吃饭。曾庆华这才意识到,自己还处于一个人生活的习惯中。而杨付江衣服随处放、被子不叠等独自在外生活养成的“习惯”,也令曾庆华难以接受。

    为了彼此慢慢适应,杨付江约曾庆华每天晚饭后散步,边散步边谈心。起初,曾庆华是反对的,因为杨付江长年野外奔波膝盖不好。“我们可以慢慢走,这些年有太多的话想和你讲。”杨付江的提议让两人成为瓜州县城定时出现的“风景”。

    谈女儿、谈工作、谈未来……越理解也就越亲密。曾庆华加班,杨付江在一旁端茶送水陪着;杨付江晚归,曾庆华在项目门口等候;吃饭时,两人牵着手一起去食堂。

    杨付江手机里两人的自拍照越来越多,有相拥搞怪的,有合手比心的。闲来翻看,共同品味时光的流逝。

    原来头发浓密面庞俊朗的小生,已是发量渐少的中年大叔;原来青春靓丽的少女,漂亮的眼角也出现了皱纹。但如今可以朝夕相处,照片中两人的笑容越来越甜蜜,越来越满足。

    (作者来自石油工程建设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