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蹚出油气开发与绿色低碳
2024年04月29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问:在国家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背景下,传统油气企业发展多能互补、洁净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答: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快速规模发展,国家鼓励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立以清洁能源为主,多能互补、产销协同的分布式能源体系,这对油气田构建源网荷储智慧能源系统、推进绿能自发自用、实现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机遇。同时,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分时电价峰谷价差进一步拉大、电力现货市场比例进一步提高,以及煤电容量电价机制政策的出台,也为源网荷储一体化统筹提供了更大创效空间。 但我们也要看到,构建源网荷储智慧能源系统面临一些新情况:能源电力系统中电力、算力和生产力深度融合不够,信息感知、智能调节等数智化水平还需大力提升。源侧,新能源区域发展不平衡、整体消纳与局部消纳难度大的问题同步显现。网侧,油田主配网建成时间较长,局部电网结构和设备性能亟须升级改造和优化提升,新能源的大规模消纳对电网的安全经济性产生冲击。荷侧,柔性生产颠覆了传统的生产运行模式和思想观念,设备设施和工艺的可靠性需要进一步探索验证,对参与响应柔性生产的积极性需要市场化机制刺激和引导。储侧,无论是分布式电化学储能、深地储能还是熔融盐储热,均处在试点布局或攻关实验阶段,尚未形成产业化推广,与之配套的商业模式、成本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 问:传统油气企业如何回答好“既要绿色发展又要能源安全”的时代考题,推动传统油气、新能源、绿色低碳产业协同发展,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协同推进高碳向低碳、零碳转化? 答:坚持系统思维,强化“大能源”意识,把油气田作为一个大储采系统认识和把握,统筹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统筹供能、用能、储能各环节,统筹能量转化和高效利用全链条,加速构建多能互补、洁净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蹚出一条油气开发与绿色低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之路。 以胜利油田为例,应聚焦清洁能源“量足质优”,做强以“支撑保障+降耗减碳+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源网荷储智慧能源系统:新能源侧立足消纳最大化,突出以规模做大、业务做强、结构做优为目标,推进“光伏优化布局、风电资源突破、绿能场景应用、多元储能布局”;煤电侧推进新型能源供给调控中心的验证示范再构建,实现用能风险防控、绿色低碳发展、多元价值创造;电网侧着眼多源智能互联,统筹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调节,打造清洁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立足产业链“减碳增绿”,做精以“科研攻关+场景应用+生态构建”为核心的绿色低碳产业平台:打造全链条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系列技术标准和工程范式,储备CCS(碳捕集和封存)全链条技术,实现二氧化碳驱油、利用和封存价值创造;依托深地空间绿色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基于油田深地空间的储气、储能、储碳等方面的可行性研究、科研攻关和示范项目建设,攻关形成油气藏压缩空气储能地下地面贯通的技术标准体系,打造兆瓦级验证实验平台,编制百兆瓦工程实施方案,激活深地空间碳驱油、碳利用、碳封存消纳的价值创造能力。积极参与推动CCER(中国碳排放权转让)、UER(德国上游减排量交易机制)项目开发,探索碳资产化、碳资本化发展路径,拓展光伏、风电、地热(余热)、光热等绿色能源应用碳减排CCER、UER等的价值创造方式。 问:上游企业如何提高综合能源服务创效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答:在构建综合能源服务商的同时,上游企业应该进一步提升市场创效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胜利油田为例,一是推动绿色用能服务品牌化创效,在推进源网荷储系统建设的同时,完善源网荷储一体化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形成油气、炼油化工行业可推广、可复制的应用范式,向系统上中下游企业和周边区域炼化企业推广营销、转化复制,在用电用热全流程、源网荷储全要素等方面,提供“套餐式”“定制式”用能服务;二是推动脱碳固碳区域化协同创效,以CCUS全产业链核心技术为支撑,结合油田驱油场景、封存空间,开发系统内炼化企业和地方化工园区的减排降碳市场,打造二氧化碳捕集、运输、驱油与封存全链条创效示范工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