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逐绿前行 推进化石能源清洁化、低碳化

——中国石化国内上游企业积极构建绿色能源供给体系系列报道之一
2024年04月15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杨静丽 王海生
16.8K

    编者按

    为落实集团公司党组关于构建多能互补的绿色能源供给体系,打造绿色低碳竞争力的部署要求,本版将以加快建设绿色能源供给体系为主题,以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深度融合发展为主线,陆续推出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多种能源综合化系列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杨静丽 通讯员 王海生

    近年来,中国石化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绿色低碳发展摆在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摆在事关公司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谋划推进,主动顺应绿色发展潮流,深入开展能效提升计划和绿色企业行动,统筹推进碳达峰八大行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供给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绿色低碳竞争力。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动下,中国石化国内上游企业主动作为、积极应对,不断提高化石能源清洁化、低碳化水平,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同时积极布局新能源业务,不断提升绿色低碳竞争力,让绿色洁净成为企业发展的鲜明底色。

    稳油增气,进一步夯实能源安全基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加大油气、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发挥着“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去年以来,中国石化国内上游企业紧盯七年行动计划和“十四五”规划目标,大力实施增产降本创效攻坚行动,实现油气储量箭头向上、原油稳增长、天然气快上产。

    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高质量推进,塔里木盆地顺北中部新区带、鄂尔多斯盆地深层煤层气、苏北页岩油、四川致密油气和海相页岩气、西部山前带等领域勘探实现战略突破,川西合兴场致密气、顺北8号带超深层等领域实现规模商业发现。从渤海之滨到西北大漠,从四川盆地到松辽盆地,上游企业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双碳”目标下,能源低碳化转型的前提是供应安全,而能源供应多元化和多渠道是确保安全的有效途径。天然气是清洁低碳的化石能源,在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及绿色低碳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能源共生共荣的“最佳伴侣”,在碳中和进程中,加快推进天然气大发展势在必行。

    2023年,涪陵页岩气田焦页6-2HF井产量突破4亿立方米,创全国页岩气单井累计产量最高纪录;大牛地气田气量超30亿立方米,连续11年实现硬稳产,通过对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增产气超4000万立方米;川西合兴场须二段新类型致密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高效落实探明储量1330亿立方米,推动了川西深层须家河组致密气规模增储建产。

    这组振奋人心的数字背后,是中国石化全力增强天然气保供能力的积极作为。近年来,中国石化国内上游企业大力实施“稳油增气”,推动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天然气占国内油气产量当量比重显著提升,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据测算,以煤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为标准,燃料油的排放系数为煤的2/3、天然气的排放系数为煤的1/2。在化石能源短时间无法被完全取代的背景下,天然气成为当前减碳的利器。推动天然气大发展,减碳更有底气。中国石化国内上游企业持续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战略布局支撑天然气增储上产,着力攻关天然气高效开发与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继续释放常规低品位气藏及非常规气的潜在产能,以天然气大发展助推实现“双碳”目标。

    减污降碳,推进油气生产过程低碳化

    在能源转型发展进程中,走向清洁低碳是必然趋势,保障能源安全供给是根本任务,提高能源生产与消费效率是重要内涵。中国石化以实施2030年前碳达峰八大行动为指引,率先启动国内规模最大的绿色企业行动计划,系统性推进生产方式向绿色转型,持续抓实“能效提升”计划,深入推进节能降耗、打造绿色循环体系,不断提高能源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水平,做好“存量降碳、增量低碳、走向零碳、发展负碳”的大文章。

    中国石化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实施“能效提升”计划,加快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以严于国家和地方的标准,深入治理氮氧化物与VOCs(挥发性有机物),推动颗粒物与臭氧、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VOCs和异味协同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持续完善企业清污分流系统,从严管控废水排放,强化水体风险防控;深入开展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切实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二氧化碳捕集与驱油封存,是当前二氧化碳利用最可行的技术手段之一。去年底,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全流程示范工程入选2023“双碳”创新示范案例。该示范工程于2022年8月全面建成投产,将齐鲁石化煤制气装置排放尾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通过管道输至胜利油田,注入地下进行驱油与封存,是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全流程项目,也是我国首个石油-石化低碳、零碳产业链的示范工程。该示范工程是集二氧化碳捕集工程、管输工程、驱油封存、安全监测于一体的多领域、多节点系统工程。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年封存二氧化碳百万吨,预计15年增油近300万吨。

    中原油田持续推进减污降碳技术措施,普光气田采用国内首创的“微负压氮气气提、溶氧气浮、化学氧化、沉淀”组合除硫工艺,确保气田采出水达标回注,采用加氢还原吸收工艺进行废气处理,硫黄回收率、尾气排放控制率均远优于行业平均水平。投产至今,普光气田持续对当地大气、水体、土壤、噪声等5类40项环境指标,水稻、玉米、胡桃等15种作物植物的粒重、叶绿素、含硫量和物种多样性等生理指标开展跟踪监测。结果显示,气田开发建设没有对周围环境和生态带来不良影响。

    围绕固体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江苏油田全面推广“泥浆不落地”工艺,利用专业设备对钻井泥浆岩屑进行固液分离处理、液相回用、固相作原料等,实现变废为宝。该油田共有12套泥浆处理设备投入使用,累计处理泥浆45.8万立方米。

    中国石化国内上游企业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油气开发、生产全过程,全面打造全产业链、全工艺链、全管理链的绿色发展模式,坚持“存量降碳、增量减碳”,严格落实“双控”要求,从源头上将绿色设计理念融入工程设计,研发应用绿色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生产过程低碳化水平。

    融合发展,打造绿色低碳竞争力

    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随着“双碳”战略持续推进,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已成为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

    去年2月底,国家能源局印发《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为国内上游企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和推进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政策支持。发展新能源是转变生产方式和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主责主业,是为了推进清洁替代,减少油气生产过程中的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实现能源生产过程的绿色转型。油气勘探开发和新能源融合发展是我国探索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发展的有效模式和应用场景。二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融合互促的关系。

    “十四五”以来,中国石化国内上游企业统筹推进油气供应安全和绿色发展,加快形成了油气上游领域与新能源新产业融合、多能互补的发展新格局。

    今年一季度,中原油田绿氢生产实现首季开门红。中国石化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自2022年12月25日在中原油田投产以来,成为现阶段与风电、光电耦合度较好的电解水制氢技术路线,目前日产高纯度绿氢1.12吨。该项目集成风光电、电解水制氢、氢气纯化等系统,是中原油田绿氢产业发展的“桥头堡”。中原油田将以该项目为起点,积极打造豫北地区绿氢供应中心,为构建“化石能源+绿色能源”双轮驱动发展新格局打下坚实基础。

    江苏油田以“油气+新能源”清洁生产为核心,加快推进以风能、光伏为主的新能源开发利用,为油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截至目前,建设风电机组11台、光伏电站161座。今年一季度,该油田自发自用绿电占比突破36%,其中,在小纪油区建设了4台风电机组,装机容量12.5兆瓦;在崔庄油区,建设了3台风电机组,装机容量8.5兆瓦。“大风车”成为水乡油田一道亮丽风景线。

    2020年至今,江汉油田共组织建成光伏发电站46座,总装机规模达107兆瓦,历年累计发绿电近1.9亿千瓦时,全部由油田电网消纳用于生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1万吨,为江汉油田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浪潮中,绿色低碳竞争力正在成为各企业竞争乃至国际博弈的主战场。中国石化国内上游企业将统筹好能源保供与绿色发展的关系,以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为抓手,在推动油气业务绿色发展的同时,积极开拓风能、光伏、地热、氢能等新能源业务,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