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90年品牌史

永利铔厂开中国现代工业建设先河
2024年02月07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品牌亮点

    · 中国化肥工业、硫酸工业、催化剂工业、化工机械制造的奠基者

    · 第一包国货肥田粉生产企业

    · 第一批建成化工装置的企业

    南化公司坐落于南京江北新区,占地面积3.79平方公里,由原南化公司与南京化工厂于2005年5月重组成立。原南化公司前身是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于1934年创办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是中国化学工业的摇篮。

    南京永利铔厂是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由近代化工走向现代化工的里程碑,不仅是中国第一座化肥厂,更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化工厂,还是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联合化工企业,被称为“远东第一大厂”,是中国化肥工业、硫酸工业、催化剂工业、化工机械制造的奠基者。

    南京永利铔厂建设工程1928年开始研究认证,1933年12月确定建设,1934年初启动设计、技术和设备引进、施工建设各项准备工作,1934年9月18日开工建设,1936年12月第一批装置建成并投料试车,1937年2月5日产出中国第一包国货肥田粉(硫酸铔,现在叫作硫酸铵)。第一批建成化工装置包括合成氨装置(设计规模为日产39吨)、硫酸装置(设计规模为日产120吨)、硝酸装置(设计规模为日产10吨)、硫酸铔装置(设计规模为日产150吨,战时可改产炸药原料硝酸铵),同时一并建成的还有码头、锅炉房、铁工厂、翻砂厂及供水、供电等辅助设施。

    苯胺是我国精细化工产品打破西方经济封锁,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世界领先的代表。南京化工厂持续开展苯胺装置技术改造,不断提高生产工艺和安全环保水平,装置年产能从最早的1200吨扩大到15000吨。南京化工厂苯胺生产技术198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荣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三次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

    持续性的技术创新让永利铔厂的产品永葆青春。永利铔厂的创业史,就是一部技术创新史,更是一部骄傲的品牌建设史。永利铔厂厂长侯德榜发明的侯氏联合制碱法,在国际上影响力巨大,至今仍然是制碱领域的先进技术。一项制碱技术,让永利铔厂的品牌建设驰骋近百年,彰显了技术创新是推动品牌价值提升的原动力。

    永利铔厂、永利宁厂、南化公司开发的硫酸钒催化剂、氨合成催化剂、一氧化碳变换催化剂、国产多层包扎式高压容器、硫铁矿沸腾焙烧炉、白煤代替焦炭制取合成氨原料气、水溶液半循环法生产尿素装置、湿法净化合成气体新工艺、大型尿素装置成套设备制造等化工产品、化工装备和工艺技术,均为当时突破性的创新成果,对推进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技术创新中提升品牌价值,南京永利铔厂开中国现代工业品牌建设的先河。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