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日期检索
高山脚下油龙起 惟实励新启新章——记山东石油6907工程“战天斗地、惟实励新”红色教育基地2024年02月05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姜 峰 侯晓林
姜 峰 侯晓林 文/图 泰山西麓,九女峰旁,山光风远,泉溥云舒。 斑驳的警戒哨塔矗立在负势竞上的山峰之下,守望着山峦两侧的翠微连珠,10座巨型油罐深伏在连珠腹中,火车的汽笛声仿佛还在山间回荡,似在向往来游人述说着厚重过往与蓬勃新生。 这里,便是山东石油6907工程“战天斗地、惟实励新”红色教育基地。6907工程代表1969年国家第7个重点工程,设计存储轻油5万立方米,是国内同时期批建投资规模最大、储量最大、隐蔽理念最为前沿的半地下油库。2023年12月,6907工程入选首批山东省工业遗产名单。该基地主要由地下隐蔽式罐区及设施遗址、6907工程历史文化展厅和党校教育基地三部分组成。 其中,地下隐蔽式罐区及设施遗址包括10座半地下隐蔽式储油罐和原驻库武警部队营房等代表性场所;6907工程历史文化展厅设有历史资料展陈区、影像资料展示区和党建文化展示区;党校教育基地设有泰山挑山工主题文化广场、百年党史展示区、廉政文化长廊和党建VR场景演示区。 当年,近万军民参与6907工程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他们没有机械就手挑肩扛、没有设备就现场制造、没有经验就反复尝试。他们首创空桶支模法、U形油管填土焊接法、伞形吊装焊接架等方法,克服了当时工程物资与机械装备匮乏的诸多困难,验证了油库断裂带选址的可行性、无缝钢管压强计算测试等技术理论,填补了我国大型油库自主建设的多项技术空白;创新应用百米高度落差输油流量与压力精确控制、输油管线阴极保护法、油泵通风防水隔层等技术,为我国现代化石油储运项目的规划与运维摸索出成功经验。 他们凭借着一心向党、忠诚报国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战天斗地、甘于奉献,克服恶劣环境影响,用时5年完成建设任务,为保障我国三线建设顺利开展、华北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夯实了能源储运基础。 1974年5月,6907工程正式投入运营,逐渐发展成为国内最早投入精密仪器和自动化设备、建立起现代化科学管理制度的隐蔽油库。鲜明的红色基因、先进的油库管理理念、保障国家经济建设的崇高使命,厚植出一代代山东石油人事争第一的精神风貌。 在浩浩荡荡的改革开放浪潮下,6907工程在我国工业发展及民用油供应领域发挥的作用愈发显著。从当时全国石油运销分布格局看,年吞吐量达百万吨的山东省利民石油库(6907工程竣工后正式命名为山东省利民石油库)成为通衢南北、居中调度的重要枢纽,有力带动输油铁路沿线省市的经济发展与相关配套产业的崛起。2003年,随着鲁皖管输工程的开通,6907工程建设的储油库区停用。 紧紧依偎着泰山的臂膀,6907的“乳名”犹在耳畔,利民的使命传承至今,日居月诸,精神永存。连珠般的山丘,虽低于群山,却扎根基石。偌大的胸怀,盛装的不仅仅是石油,更是先辈们满满的创业激情,其身上蕴含的“战天斗地、惟实励新”精神,激励新时代石化人勇担新使命、奋进新征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