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毛炳权 一生催化路 拳拳报国志2023年04月19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梁晓云 周凌
他研制开发的三种聚丙烯催化剂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不仅填补了技术空白,还打破国外垄断,确立了我国聚丙烯催化剂强者地位。其发明的一系列技术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为中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梁晓云 周 凌 虽然退休在家多年,但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单位更好地发展,还是北京化工研究院科技委名誉主任毛炳权的心头大事。他说:“琢磨了一辈子这些方面的问题,现在让我停下来不去想,很难做到。” 年轻时的毛炳权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保家卫国。1954年,毛炳权作为新中国早期留学生,来到苏联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学习。1957年,到莫斯科参加国际会议的毛泽东主席,于百忙中抽空看望留苏学生,即兴发表了那段后来被引为经典的演讲:“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毛主席的话深深激励着青年毛炳权。他梦想着有朝一日,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留学期间,他全心全意投入学习中,并积极到当地工厂实习。这为他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971年毛炳权调入北京化工研究院,从事聚丙烯课题研究,一干就是几十年。 络合I型催化剂和络合Ⅱ型催化剂,是毛炳权在聚丙烯催化剂研制方面的一个起点。为了解引进装置的情况,毛炳权整整一年“钉”在生产一线,研究装置设计、设备仪表、产品牌号。最终和同事开发出世界上最早的无需脱灰和无规物、无造粒的聚丙烯生产工艺,并成功应用于工业装置。1982年,这项科技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20世纪80年代,国外聚丙烯高效催化剂几乎垄断国际市场,中国每年要花费近千万美元进口这些催化剂。毛炳权带领课题组承担了我国第四代聚丙烯催化剂的攻关任务。那段时间,他和同事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做试验,仅积累的文献卡片就有一尺厚。1984年底,N催化剂研制成功。从此开创了全新的N催化剂体系,打破国际垄断,并确立了我国在世界聚丙烯催化剂领域的强者地位。N型催化剂相继获得5个国外专利,199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990年,毛炳权迎来了又一次挑战——聚丙烯球形催化剂攻关项目。“干,就要干好。别人休息,我们还干!”靠着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球形催化剂于1991年顺利通过实验室研究与中试鉴定,取得国内专利授权。此时,毛炳权突发脑出血住院。做完手术,还没完全清醒过来的毛炳权紧紧握住身边同事的手,急促地说:“赶紧将催化剂送去装置现场,否则报告就出不来了!”2003年,聚丙烯DQ球形催化剂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这一年,对他来说,还有一件喜事。2003年7月1日,近古稀之年的毛炳权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这是除参军、学化工专业外,自己做出的第三次人生选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经过半个世纪的思考和追求,我心中又萌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 毛炳权关注年轻科研人员的成长。他创立的“毛炳权青年科技奖励基金”已授予88名科技工作者。很多获得者已成长为北化院各专业领域的中坚力量。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