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红色光芒映照大美元坝

——西南石油局元坝气田红色教育基地侧记
2023年02月0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薛 婧 杨 勇
16.8K

西南石油局第一口油气开发井——川30井纪念碑。 杨 勇 摄
元坝气田文化展厅。 杨 勇 摄

    ■ 基地名片

    元坝气田是世界首个埋深超7000米高含硫生物礁大气田,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南充市、巴中市境内,矿权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三级地质储量超1.1万亿立方米。

    元坝气田于2007年发现,2011年整体探明并启动开发建设,2014年12月前期试采项目投产,2016年12月全面投产。截至目前,元坝气田已累计生产天然气270亿立方米,成为我国“川气东送”能源大动脉的重要气源地。

    中国石化红色教育基地之一——西南石油局元坝气田红色教育基地包括元坝净化厂、发现井元坝1井、元坝29井徐和先站、功勋井元坝205井、元坝气田文化展厅、川30井教育阵地、苍溪红军渡和阆中古城红四方面军系列遗址。

    历经数年精心打造,该基地形成常态开放和教育培训机制,成为西南石油局石油石化传统教育和对外展示交流的重要窗口,承载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艰难探索历程,展示了中国石化在超深高含硫生物礁大气田开发建设领域的领先地位,成为我国超深层天然气开发的亮丽名片。

    嘉陵江水向西流,乱石惊滩夜未休。四川盆地北缘、大巴山南麓,千峰竞秀、万壑争流,嘉陵江水蜿蜒其中,沿线市县秀美又险峻。峰谷错落之下7000米以深,我国首个超深高含硫生物礁大气田——元坝气田位于此处,书写端牢能源饭碗的壮美篇章。

    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城出发,开车不过十来分钟,便能到达距苍溪县3公里处的塔子山下。塔山湾渡口滩头平坦、开阔,水流缓慢。山水之间一片开阔地带,火炬、雕塑、碑廊、纪念馆等景点林立于此,这里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苍溪红军渡。

    前有革命英烈高举红色薪火,后有石油工人点亮能源火炬,在同一片热土上镌刻的是同样的红色印记,元坝气田红色教育基地因此建立。革命红、创业红、科技红,如一抹红线贯通四川盆地油气发展事业,再现几代石油人矢志不渝、艰苦探索的流金岁月。

    薪火相传

    石油工业大发展拉开序幕

    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省阆中市转战3年。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苍溪强渡嘉陵江,劈波斩浪,挥师西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带着“红色薪火”开始了长征之路。

    在苍溪红军渡功勋馆的“英烈碑”上,密密麻麻地刻着6165个烈士姓名。这些姓名背后是超2.5万位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军魂”,凝结着伟大的长征精神。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嘉陵江畔打响第一场石油会战——川中石油大会战。“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脍炙人口的歌曲记录了那段火热岁月,记载了那段艰难探索、为国找油找气的光辉历史,演绎了石油工业骨子里的红色基因。

    几十年来,西南石油人怀揣“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壮志,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艰苦奋战,终于在1979年迎来了转机。西南石油局第一口油气开发井——川30井钻获高产油气流,成为川北地区首口油气发现井。这结束了西南石油局“只探不采”的历史,开了我国地质矿产系统“探采结合”先河。以此为契机,西南石油局扎根川北、辐射西南,拉开西南油气事业大发展序幕。

    1981年,川30井停产,3年累计产原油15万吨、天然气1.4亿立方米。这口井生命短暂却璀璨,42年过去了,鲜黄的采油树依然挺立。一群青春飞扬的年轻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仔细阅读采油树下刻着的《川30井碑铭》。他们是去年新入职的员工,正在川30井教育阵地参观培训,传承油气勘探开发职业生命中的红色薪火。

    艰难探索

    填补超深生物礁气田开发空白

    2007年钻至井深7427米完钻,测试获天然气日产量50.3万立方米……在苍溪县元坝镇峰梁村,嘉陵江支流东河流域,一片平缓山坡之地,中国石化第一口超深区域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摊相储层探井、元坝气田发现井——元坝1井立碑与此,记录着几代石油人为国找油找气的骄人成绩单。

    元坝之难,难以想象。在元坝气田文化展厅内,宣讲员介绍,仅就井深而言,相当于2600多层楼房的高度。元坝气田埋藏超深,高温、高压、高含硫,礁体与储层、天然气组分、气水关系、压力系统、地形形貌等复杂,为气藏的高效、安全开发带来巨大挑战。

    彼时,像这样的超深高含硫生物礁气藏开发,国内外尚无成功先例。面对一道道技术鸿沟,西南石油局科研人员骨子里的红色基因告诉他们:敢为人先、勇往直前!

    2011年8月,元坝气田整体探明并启动开发建设,展厅的照片上展现了这一无比火热的会战场面。2014年,元坝气田前期试采项目投产,2016年12月全面投产,具有天然气年产能力40亿立方米,填补了我国超深生物礁气田开发空白,为世界超深层油气资源规模效益开发提供了成功经验。

    扎根深山

    打造元坝气田高效开发亮丽名片

    “元坝205井自2014年投产以来,已生产天然气超17亿立方米,是元坝气田产气最高的井。”在元坝205井站,宣讲员讲起这口井的赫赫功勋,面露自豪。以该井为代表,元坝气田探索采取了调试投产一体化技术、气井“四精”管理体系、“三级”动态承包、“四级”动态分析等气井管理措施,诞生12口累产超10亿立方米的功勋井,为元坝气田持续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红心壮气,标杆引领,我将一如既往做好‘兵头将尾’,保障气田安稳运行。”新年伊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元坝29井站长徐和先在新的工作日志扉页上写下这行字。作为元坝气田标杆站和枢纽站,他们创新开展“周工作法”,充分发挥“班组五长”作用,精心呵护气井。该井累产天然气13.5亿立方米。

    在我国首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天然气净化厂——元坝净化厂,“火炬铸魂”教育阵地的一抹鲜红与塔器林立的工业之美相得益彰。“元坝气田开发建设之初,设计稳产期是6年,也就是到2020年底。”宣讲员介绍,“如今已经稳产8年,有望稳产10年,保障革命老区、红色热土清洁能源供应。”

    忠诚事业、不惧艰难、求实创新、亲密团结。传承红色基因,感悟长征精神,建好百亿方气田,元坝气田全体员工把“采好每方气”作为光荣使命,全力当好天然气大发展主力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 留言板

    □西南石油局党委宣传部品牌文化室主任 黎 平:

    元坝气田红色教育基地植根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沃土,生动展现了几代石油石化人踔厉奋发、砥砺前行、接续奋斗、产业报国的奋斗历程和赤子情怀。我们将把这里当成公司开展石油工业史、企业发展史、石油石化优良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为公司百亿方气田建设提供更加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西南石油局天然气净化公司2022年入职员工 郭晓青:

    作为一名新入职员工,参观元坝气田红色教育基地时,听到几代西南石油人在长征精神的感召下,积极投身元坝会战的光辉事迹,我备受感动和鼓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赓续红色精神血脉,立足岗位作贡献,传承石油石化优良传统。

    □西南石油局采气二厂员工、川30井教育阵地宣讲员 黄兴源:

    作为宣讲员,我一次次在讲解中回顾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一次次被几代石油人找人找气的艰难探索感动,更加认同石油石化传统。我为自己在元坝气田工作而自豪。我将一如既往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扎根元坝、建功元坝,为采好每一立方米气贡献力量。

    □四川省阆中市张飞北路晶城花园B区居民 曹 尹:

    我观看了中国石化公众开放日活动在元坝气田的直播,跟着镜头走进国有企业,更直观地了解油气生产企业的昨天、今天和未来,聆听石油人为祖国找油找气的感人故事。与这样的企业同在一片红色热土,让我倍感亲切,我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支持、宣传中国石化。

    □四川省广元市天然气综合利用工业园区管委会一级主任科员 唐 丽:

    参观完元坝气田红色教育基地,我深刻感受到石油人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奉献的精神。作为地方工作人员,须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积极探索企地党建联合新路径,推进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携手谱写和谐典范油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