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回顾2022
在“保安全”和“建强国”中再创佳绩从全年运行情况看,2022年我国能源结构持续调整优化,能源供给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煤炭增产保供成效显著,充分发挥了兜底保障作用,油气行业连续4年实现增储上产,非化石能源供给规模持续快速扩张,能源自主保障能力保持在80%以上,把能源的饭碗进一步端牢在自己手中,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2023年01月16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节能降碳增效工作不断加强
经济增长稳中有进,能源消费平稳有增。尽管遭遇外部需求收缩、国内疫情散发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经济顶住压力持续恢复,2022年运行在合理区间。分行业看,汽车行业生产推动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势加强,钢铁、建材、石化等行业运行平稳,投资及出口增势良好。我国出口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际市场份额稳步提升。预计2022年我国经济增速3%。受下半年经济复苏推动,我国能源需求稳步上升,全年消费总量达53.7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4%。
能源消费低碳化趋势不变,低碳能源消费占比稳步提升。分能源品种看,煤炭需求持续高位运行,足量稳价供应态势良好,全年煤炭消费量为30.3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2%左右,占比56.4%,较2021年上升约0.4个百分点;石油终端消费量约为7.02亿吨,同比下降2%左右,占比17.7%,较2021年下降0.8个百分点;天然气实际消费量小幅下降至3585亿立方米,同比下降约1.7%,占比8.7%,较2021年下降0.2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量约9.2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占比17.2%,较2021年提升0.6个百分点。
“双碳”目标约束下节能增效工作取得新进展。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不断突破,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成效显著,估计全年GDP能耗同比降低近0.9%。在能源外部环境挑战不断、国内疫情反复等诸多不利条件下,我国坚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持续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终端能源电气化进程持续快于经济增速,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稳定在8万亿千瓦时以上,同比增长约4%。
■煤油气非供给协同发力,保障能源安全,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煤炭充分发挥能源保供“压舱石”作用,精准调控保障国内产量和库存。预计2022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44.5亿吨,同比增长8%。受国内外煤炭价差拉大影响,煤炭进口贸易量大幅下滑,2022年进口约2.5亿吨,同比下降20%;受海外复工复产、焦炭需求好转、国内外价差拉大等因素影响,2022年焦炭出口量实现较快增长。
油气行业持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先进技术开发应用,巩固油气增储上产良好势头,在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四川等盆地取得了一批新的重大发现,担负起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责任。2022年全国原油产量重回2亿吨,达到2.04亿吨,同比增长2.4%,增速较2021年进一步提升。受油价上升、新冠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原油进口量同比下降约1.4%。
多因素交织扰动天然气供应结构,国产气持续发力。2022年全国天然气产量约为2180亿立方米,新增产量约13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2%。其中,深水气、致密气和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增产明显,煤制气产能利用率也同比提升。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交织造成液化天然气和管道天然气两种进口贸易渠道“一升一降”明显分化,2022年我国管道气进口量为63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1%;LNG进口量897亿立方米,同比下降18.7%。
非化石可再生能源大发展取得新成就。2022年,我国非化石能源供给规模超越9亿吨标准煤大关,达到9.2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增速高出化石能源约3个百分点。其中,非水可再生能源3.9亿吨标准煤、水电4.1亿吨标准煤、核能1.2亿吨标准煤。2022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在25.3亿千瓦左右,同比增长8.4%,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在12.7亿千瓦左右,同比增长14%,占总发电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50%,而且光伏发电装机容量首次实现了对风电的超越。
■先立后破,能源政策为产业绿色发展设定目标和规划路径
2022年是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完善的关键之年。国家陆续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等专项规划,新出台的产业政策更加突出安全底线和发展新要求,在重申煤炭主体能源作用、释放煤炭优质产能的同时,强调妥善处理能源转型过程中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能源产业政策呈现出新特点,“双碳”政策更具系统性、协同性,节能降碳工作优先级进一步提升,配套机制更加完善,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坚实动力;在能源“十四五”规划指导下,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更明确、路径更清晰,助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迈向新阶段。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