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8版:中国石化报主题行动特刊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典型项目 上海石化大丝束碳纤维项目

2023年01月1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大丝束碳纤维后处理岗位操作工在进行丝束整理。 李英豪 摄
智能机器运输车正在搬运原丝。胡拥军 摄

    项目介绍

    2022年初,用上海石化12K小丝束碳纤维材料制成的北京2022冬奥会火炬“飞扬”亮相;年底,采用上海石化48K大丝束碳纤维筋、由中建八局研发的碳纤维吊杆,成功在青岛海口路跨风河大桥应用。在碳纤维行业内,通常将每束碳纤维根数处于1000根至1.2万根之间的称为小丝束,大于4.8万根(简称48K)的称为大丝束碳纤维。同年10月,我国首条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全国产化生产线在上海石化投产,该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全球第四家掌握大丝束碳纤维生产技术的企业。

    上海石化的大丝束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新型纤维材料,力学性能优异,比重不到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7至9倍,并且具有耐腐蚀的特性,被称为“新材料之王”“黑黄金”,可广泛应用于飞机部件、轨道交通原材料、车身制造等。

    中国石化发挥“大兵团”作战的优势,成立由工程部、上海石化、国际事业公司、上海工程、宁波工程、五建公司、十建公司相关人员组成的“上海大丝束项目联合管理团队”,协同完成物资检查、现场施工进度协调、项目质量安全督查、试车方案审查及投料条件检查等工作,共同筑牢项目建设的安全生产防线,确保项目高质高效推进。

    亮点成效

    48K大丝束最大的优势是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可大幅提高碳纤维单线产能和质量性能,并实现生产低成本化,从而打破碳纤维高昂价格带来的应用局限。

    上海石化与国内相关研究院、制造企业集中力量攻关大丝束碳纤维的核心装备,根据大丝束的要求量身定制专用生产线。其中,大丝束碳纤维一阶段工程中的4条原丝生产线、2条氧化碳化线,全部采用了自主开发的国产设备。该国产化生产线的成功运行,证明了国产大丝束碳纤维技术和国产装置的可行性,实现了把大丝束碳纤维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目标。

    该项目在成功掌握控制温度场的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还采用了节能设计,可实现能源综合利用,在国内外大丝束碳纤维装置中达到先进水平,成为我国碳纤维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人物感言

    上海石化碳纤维事业部生产部副经理 叶海骏

    2020年,组织安排我参与大丝束碳纤维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2022年8月,项目中交后进入调试工作,为确保国产设备一次调试成功、一次开车成功,我和整个调试团队全部驻厂。在高温碳化炉的烘烤进入关键期时,我们围着炉子不间断地轮流盯守。设备调试期间,外界有一些对国产化装备的质疑,我们虽对自己充满信心,却难免有些紧张。当第一束碳丝绕上卷绕机的那一刻,所有人悬着的心都有了着落,所有的质疑也烟消云散。那一刻,我为我们的付出感到值得,更感到自豪。

    当前,首套大丝束碳纤维国产化生产线保持平稳运行,但这对于我国大丝束碳纤维产业来说,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和团队将继续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