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2版:中国石化报02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炼化销售组

一体推动炼化销售产业链迈向高端

2022年10月13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符 慧 程 旭
16.8K

图为傍晚时分,镇海炼化装置群灯光璀璨。陆财锦 摄

    本报记者 符 慧 通讯员 程 旭

    大江南北,勃勃生机。

    1月7日,镇海基地一期项目乙烯装置产出合格产品,标志着镇海炼化2700万吨/年炼油和220万吨/年乙烯装置全面投入运行,向“世界级、高科技、一体化”阔步迈进;6月8日,中国石化第三代芳烃技术首套工业应用装置——九江石化89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一次开车成功,标志着我国芳烃成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一个个重点项目顺利投产,是中国石化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助力引领我国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年来,中国石化牢记嘱托,以开展主题行动为抓手,优化生产经营安排,有序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持续推动炼化销售业务转型升级,推进解决高端不足、低端过剩等问题,以自身结构的优化、竞争力的增强,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炼油调结构降成本,在转型升级上取得新突破

    面对国际油价大幅波动、疫情多点散发,炼油企业突出市场研判,坚持稳中有进,统筹“贸、储、产、销”全产业链优化,持续释放炼油创效盈利潜能。

    全流程协同优化降本。炼油业务积极研判国际原油价格走势,优化原油采购节奏和资源配置,降低采购成本,应对下游成品油消费变化带来的影响。

    全系统结构调整降风险。炼油企业紧盯市场,充分发挥一体化优势,调整生产负荷和产品结构,机动灵活优化组织生产。其中,抓住机遇提负荷,一季度增产增供成品油,顺利完成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京6B油品、负50号柴油和氢气保供任务,实现高质量“开门红”;紧贴市场调整液化气、石油焦、硫黄生产,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全方位推动转型升级。炼油企业加快先进产能建设,有序推进结构调整,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镇海炼化、古雷石化有关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安庆石化、中韩石化、扬子石化等炼油结构调整项目加快实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油转化”“油转特”进程加快,合成型高温导热油装置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超高压变压器油成功生产,润滑油高档产品比例持续提升,转型发展蹄疾步稳。炼油事业部还组织企业制定了《专用燃料油采购技术要求》,推进油浆资源互供,优化针状焦原料,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化工迈向中高端,在增强市场竞争力上取得新进展

    面对产业链高成本、高库存、低负荷、低毛利的困难局面,化工业务一方面紧贴市场需求,动态优化装置、原料和产品结构,科学安排检修作业,保持盈利装置高负荷生产,努力逆势增效。一方面对标国际先进,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壁垒的新材料,引领化工业务迈向中高端。

    先进产能建设加速推进。这一年,镇海炼化、九江石化、天津南港乙烯、海南炼化等工程现场,吊车穿梭、焊花飞溅,热火朝天推进建设施工,助力中国石化加快大乙烯布局发展,以及芳烃产业链升级和适度延伸,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

    高附加值产品比例持续提升。合成树脂方面,茂金属聚乙烯产品区域布局取得成效,瞄准高端光伏及电缆屏蔽料等领域推进EVA新品生产。合成橡胶方面,继续加大医疗输液管/输液袋用SEBS生产推广力度。合成纤维方面,抗起球腈纶和原液着色腈纶生产稳定性及产品性能不断提升。精细化工方面,环氧树脂在电子油墨、美缝剂等应用领域持续推广。

    前9个月,中国石化合成树脂新产品和专用料比例达到69.5%,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合成橡胶高附加值产品比例达36.8%,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合成纤维高附加值产品比例达40.1%,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精细化工高端产品比例达36.2%,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

    销售加快业务拓展,在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上迈出新步伐

    9月21日,由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上汽集团、宁德时代和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联合投资的上海捷能智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将以电池租赁为核心开展业务,即电动汽车的“换电”模式。

    3万座加油站,将在“双碳”赛道中发挥更大优势,更好地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今年以来,销售企业坚持立足当下、谋划长远,一方面全力承接炼厂资源,在疫情防控中畅通物流动脉、在低迷市场中攻坚开拓,加强成品油跨区调运,确保产业链平稳运行、市场供应稳定。另一方面突出提质升级,加快向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进一步巩固能源市场地位。

    新能源业务发展脚步加快。目前,销售企业建成加氢站80余座、分布式光伏电站2000余座,充换电站近2000座。

    氢能方面,北京石油、河北石油加氢站“氢”情奉献绿色冬奥,并于赛事结束后继续服务当地公交运营。广东石油、浙江石油、天津石油、重庆石油等建设示范项目,探索多种技术路线氢能补给方式,积极促进氢能产业链全链条优势有效发挥。

    光伏电站方面,销售企业坚持自投为主,快速推进光伏电站建设,探索试点BIPV光伏一体化建筑,打造江苏常州嘉泽、广西百色六华、天津宁河双利等多座“碳中和”加油加气站,以及江苏石油谏壁油库、辽宁石油连山油库等多个“碳中和”油库。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00座遍布全国的加油站通过“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