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6版:中国石化报06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勇攀高峰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022年10月09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刘江波 张洪波 陶一峰 祝庆敏 白国强 于建设 刘海龙 戴 莹 李占军 陆财锦 夏卫红
16.8K

    全球最大绿氢项目加速推进、全国首个深地工程“深地一号”横空出世、全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投运、第三代国产芳烃技术首套装置建成投产、48K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中交、我国首套生物航煤工业装置成功开车、新结构分子筛获国际认证……2022年,中国石化科技成果迎来“井喷期”,成为十年来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注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作为国有重要骨干能源企业,中国石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科技强国决策部署,坚持“四个面向”,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科技创新驶入快车道、实现大跃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踔厉奋发、勇作贡献。

    本版文图由  刘江波 张洪波  陶一峰  祝庆敏  白国强  于建设  刘海龙  戴 莹  李占军  陆财锦  夏卫红  提供

    厚积薄发

    科研攻关结出累累硕果

    这十年,中国石化建立完善了油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公用技术体系,新领域技术快速发展,总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批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一个月,中国石化在重庆涪陵地区书写了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历史性篇章。中国成为继美国、加拿大之后第三个完全掌握页岩气开发成套技术的国家,实现了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从起步到引领的跨越。

    这十年,是中国石化科技事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中国石化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迎难而上、奋勇拼搏,取得了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展现了“共和国长子”事争第一的精神风貌。

    ——在上游领域:牢记“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殷切嘱托,创新发展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及勘探开发技术系列,实现顺北亿吨级整装大油气田勘探突破。完善了低渗致密气藏勘探评价技术体系,在鄂尔多斯盆地落实了万亿立方米东胜大气田,在四川盆地落实两个千亿立方米增储上产阵地。陆相页岩油地质理论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攻关形成水驱、化学驱、气驱、稠油复合驱等大幅提高采收率技术。攻关形成7000~8000米特深层开发配套工程技术体系及8000~9000米特深层勘探工程关键技术,为“深地一号”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形成地震节点采集系统、高密度三维地震及高端成像软件、高温随钻测量系统(MWD)、5000型全电动压裂装备等工程技术与装备系列。

    ——在炼油领域:拥有比肩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炼油厂全流程技术。新型硫酸法烷基化等清洁油品生产系列技术开发成功并推广应用,推动我国国6油品质量升级任务如期完成。开发了LCO选择性加氢-催化裂化生产高辛烷值汽油或芳烃料(LTAG)技术并在24套装置推广应用。首套生物航煤工业装置成功投产,让地沟油变身航空煤油。特种润滑油脂成功应用于国产大飞机首批装机。

    ——在化工领域:第三代国产芳烃技术首套装置建成,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和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世界最大规模360万吨/年煤制烯烃装置成功投产,中国石化成为第一个掌握全流程MTO反应及分离技术的供应商。双氧水法制环氧丙烷(HPPO)成套技术已付诸工业实施和许可4套,推广数量和规模均居全球首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新材料PBST和PBAT实现工业化生产。开发SEPS(氢化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成套技术并建成工业化装置,中国石化成为全球第三家拥有SEPS技术的企业。

    ——在公用技术和新技术领域:开发大型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成套技术,已在天津LNG接收站项目成功应用。15万吨/年针状焦(生焦)装置及10万吨/年针状焦(煅后焦)装置先后建成投产,推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形成地热绿色高效开发利用技术,不断深化“雄县模式”,地热利用规模大幅扩大。攻关形成燃料电池车用氢气纯化技术,建成上海石化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等8个供氢中心,燃料电池用高纯度氢气供应能力达1.6万立方米/时。开发了大型原油罐区安全及VOCs减排技术,试验罐区整体安全水平提升两级,单罐VOCs减排65%。

    星光灿烂

    石化科技硬实力持续彰显

    这十年,中国石化频频斩获科技大奖,专利数量质量遥遥领先,科研投入持续加大,研发实力持续增强

    2017年6月9日开始,浩瀚宇宙中,国际编号为210292号的小行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马永生星。这不仅是对个人科技突出贡献的赞誉与褒奖,更是对中国石化科技工作的高度肯定。中国石化这十年的科技实力亦如星辰般璀璨夺目。

    ——专利数量质量领先。2021年,中国石化连续第4年在中央企业专利质量排序中排名A档第一。截至2021年,中国石化累计申请专利约9.03万件,获得专利授权5.49万件,专利创造和管理水平保持中央企业领先地位。截至2021年,中国石化累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技术发明奖78项,其中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科技进步奖385项,其中科技进步特等奖5项、一等奖43项。截至目前,累计获得中国专利奖147项,其中金奖22项。

    ——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完备。目前拥有8家直属研究院、两家海外研发机构,建有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在内的26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和43家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建立23家联合研发机构,聚力攻坚氢能、高端化学品等领域前沿引领技术。筹建广东高端材料研究院、宁波新材料研究院。

    ——完善特色科研攻关机制。建立健全“十条龙”联合攻关机制,集聚公司全链条力量,打破单位、团队、专业、领域界限,加快锻造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竞争利器,累计完成200余项成套技术工业转化。建立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机制,集中行业内核心骨干科研力量,组建攻关“大兵团”,开展一体化联合研发,锻造技术快速迭代升级竞争利器。探索“揭榜挂帅”等新机制,整合全国优质创新资源攻关“随钻高速传输”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锻造技术需求快速响应竞争利器。

    ——强化从0到1的基础研究。中国石化深刻认识到:从“1到10”,决定当前;从“0到1”,决胜未来。公司把战略性基础研究摆在突出位置,努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2021~2030)》,加快制定公司战略性基础研究中长期方案,强化勘探开发理论、分子炼油、材料基因组学等基础研究布局。

    ——推进从基础研究到工业转化的贯通式创新。积极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等项目,组织开展系列基础理论研究,有力推动了油气勘探开发、反应与催化、高端材料等一批重大原创性突破。如基于聚烯烃多重结构及其高性能化基础研究,开发出高性能管材料,中国石化成为国内首家列入国际PE100+协会产品名录的供应商。

    活力迸发

    激活建章立制一池春水

    这十年,中国石化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科技人才成长道路横向贯通、纵向畅通,科研氛围日益浓厚

    中国石化研发投入强度总体上已超过埃克森美孚、壳牌、bp等国际公司,但科技创新效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20年4月29日,中国石化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提出,在全部8家直属研究院中推进科改示范行动,刀刃向内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这是中国石化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缩影。

    ——发展无止境,改革不停步。陆续出台中国石化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科技经费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奖励管理办法、科技孵化器建设等制度文件,相继发布中国石化《打造一流科技中长期规划(2019~2045)》和《打造一流科技行动方案(2019~2023)》,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建成。

    ——加大科技创新激励力度。通过基础研究项目奖酬翻倍、工资额度倾斜等方式,全力保障基础研究、科研支撑平台技术人员薪酬收入,引导科研人员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提高技术源头供给能力。针对企业自主技术成果,每年从增量利润中提取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奖励。设置科技创新功勋奖,对取得杰出成就的个人重奖100万元;在原有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基础上,增设科技进步特等奖、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科学奖,强化对取得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突破的激励。

    ——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建立“创新空间”网络平台,举办“中国石化杯”创新创业大赛,启动首批12项新领域培育项目,设立8家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创新公司。

    ——不断探索新型科技攻关机制。实施科技攻关“大兵团”作战,启动“氢能技术”重大科技项目,推进绿氢蓝氢制备、氢气储运、加氢站等技术攻关;在战略新兴领域,探索“揭榜挂帅”攻关机制,海水电解制氢、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等6项技术面向全社会“张榜招贤”,吸引了系统内外39支研究团队“揭榜应征”。

    ——深化人才成长通道建设。建立完善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3个序列3个层次若干职级的职位体系,打通了从助理工程师到集团公司首席专家的职业发展通道。目前,中国石化拥有院士24名,首席科学家、高级专家和技能大师等高层次人才4100余名。

    ——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赋予科技领军人才高度自主权,丰富人才表彰奖励方式,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科研人员勇闯“无人区”。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