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3版:中国石化报03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西北油田研究应用低成本稠油地面减阻技术,让稠油流动更顺畅

落后的“优等生”成绩又上去了

2021年08月1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江 杰 刘 磊
16.8K

    江 杰  刘 磊

    8月9日统计资料显示,西北油田采油一厂区块内TK220CH等8口油井平均管线回压从过去的3兆帕降至1.5兆帕,单井平均月扫线次数从3次降至1次,平均单井日效益0.63万元。这是西北油田研发的低成本稠油地面减阻技术应用后取得的最新成果,让过去的“优等生”重新交出了优秀的答卷。

    塔河油田开发进入后期,一些过去产出稀油或者微稠油的高产井,原油开始变得黏稠,特别是多轮气举措施后,黏度达到掺稀井稠油水平。目前全塔河区块共有增稠井128口,主要集中在2、4、8、10及托甫台区块,其中井口黏度升高的油井占比超过50%。产液增稠、造成集输难度加大,因增稠井均未配套掺稀流程,只能靠扫线来解决问题。

    当原油越采越稠时,在井筒能流,而在地面流动受阻,扫线不能奏效,输不走的问题出现了,不少井因此关停。这时候再上掺稀流程,可以解决问题,但动辄几十万元的造价,不是一个好的选项。

    采用在井筒里使用的常规乳化降黏体系降低黏度、实现稠油正常输送目的,这当然是个好的方法。但是常规稠油乳化体系均是针对稠油井筒降黏目的量身打造,虽然降黏更为充分,但是加注量大、降黏成本高,无法在地面输送中大规模推广。

    西北油田工程院采油所稠油开采团队和采油一厂油化技术人员开展联合攻关,创新引入低成本聚合物体系,通过对27种表活剂复配、近300组室内实验筛选,历时4个月构建三元粗分散减阻体系。然后,抽取TK4102油样,室内进行实验,在一定加量条件下实现了粗分散,坨状稠油开始流动。

    减阻体系的成功,并没有解决加注方式问题,怎么加注成为难题。常规工艺地面配套注入泵和液罐,这会给每口井增加近30万元的成本。团队继续努力研究方案,提出借助破乳剂加注方式的思路,引入破乳剂地面在线加注系统,在不进行现场改造的条件下,实现了减阻剂的连续加注,破解了技术向现场落地的最后一个难题。

    目前该技术成为塔河稠油不掺稀区块有效的地面输送方式,应用效果得到采油厂的认可,已完成14井次的潜力井排查,准备扩大推广应用。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