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相伴的军衣,
是他最长情的告白

2021年07月1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李亚伟 宋国梁
16.8K

徐永瑶在给年轻人讲军衣的故事。

    □李亚伟/文 宋国梁/图

    一件军衣能穿多久?一生相伴能有多长?

    江汉油田原八达公司水电安装公司的退休职工徐永瑶,家里珍藏着一件穿了30多年的军衣,上面别着两枚纪念章,一枚是纪念抗美援越战争的,一枚是纪念“为四化立功”的。这位有着53年党龄的老党员,经常向后辈们讲述军衣的故事。

    战火烽烟,军衣见证他的无畏

    1998年退休后,徐永瑶依然保持在部队时的习惯,每天坚持锻炼。他精神矍铄,身体硬朗。提起当年,神情里透出几分自豪。

    1964年12月23日,徐永瑶从安徽老家入伍,跟随部队辗转各地。1965年10月16日,他随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0245师0249团开赴越南,加入抗美援越战争。1968年,在越南战场上,徐永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戎装在身,使命在肩。作为解放军铁道兵的一员,他和战友们在战火中修公路、建铁路。之后,被调往团部通信排,执行军事通信保障任务。

    军令如山。直到1969年回国,近5年的时间,亲人少有他的音信,不知他身处何方。一次次危险,一次次冲锋,只有沾满战火烽烟的军衣见证一切。

    石油会战,军衣见证他的无悔

    “没有登高板,没有脚扣。只能凭体力,徒手攀爬电线杆去架线。”回忆石油会战的经历,徐永瑶说虽然条件艰苦,可大家干劲十足。

    1970年12月15日,响应党中央号召,武汉军区2.5万多名退伍战士奔赴江汉。徐永瑶随大部队,一车坐到荆门炼油厂。从此,融入江汉油田大会战的洪流中。

    挖沟、扛电缆、分叉、焊接……徐永瑶带领3名同事组建了通信班,为荆门炼油厂搭建了通信保障服务系统。

    苦还要干?“铁人精神一直伴随着我。学就要学他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徐永瑶回答响亮,他说,每当看到耸立云霄的电线杆,听到畅通清亮的信号声,再多的疲劳都会消除。

    1976年,他调到水利队当队长。油田5万多亩农田,有大大小小100个涵闸。无论春夏秋冬、天晴下雨,他都要带着队员巡视、踏勘,确保涵闸安全运行。

    有一次,在执行田关河开闸放水灌溉农田的任务时,他遇上险情,接连呛水,差点丢了性命。

    “从当兵到当石油工人,我从没后悔过。”虽然会战期间多次经历生死考验,可他从没害怕过。他身上的军衣也蜕变成工衣,在泥水汗水中反复浆洗。

    赓续精神,军衣见证他的“长情”

    老旧的军衣,是徐永瑶珍爱的宝贝。

    1965年~1999年,即便数次搬家,可军衣始终没丢。军衣尚新时,他只在重要场合穿一下;洗旧褪色后,他拿来当工衣穿;穿破了,他缝缝补补继续穿,直到补丁摞补丁,才收藏起来。

    “父亲为油田建设发展出力出汗,遇到危险从不退缩。对待任务就像执行军令一样。”大儿子徐军说。

    军衣成了教育后辈的最好“教科书”。孙女徐晨阳从小爱听爷爷讲故事,在她心里,爷爷的军衣胜过金银财宝,包含着爷爷正直勇敢的军人品格,为油而战的坚定信念。

    7月1日,徐永瑶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党从来没有忘记我。这个纪念章特别有纪念意义,是我一生最大的光荣。”手捧纪念章,老人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