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从机关办事员转岗加油员

2021年04月1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张 强 王玉鹏
16.8K

    □张 强 王玉鹏 文/图

    她坐过五年办公室,服从改革从办事员变成了加油员。

    她揣着五张工作加油卡,一个月加油120吨。

    她说愿意出去闯一闯,却不止一次打过退堂鼓。

    她说一定得扛住,哪怕路上有时风雨有时雾。

    从胜利石油工程黄河钻井总公司转岗北京石油项目刚刚“百天”的陈瑞珍,坦言“仿佛把过去十年的活儿都干完了”。

    “我想出去看看”

    从山东东营钻井路,到北京华严里,即使选用高德导航的“急速绿”,也有416公里,要跑5个半小时。

    一路下来,陈瑞珍仿佛散了架。

    陈瑞珍是胜利石油工程黄河钻井的一名普通员工,作为计生员,她曾在机关科室坐了五年的办公室,做表格、发物资,日子过得巴适安逸。

    2018年,黄河钻井进行主辅分离改革,成立了人力资源优化项目管理中心,陈瑞珍也随之换了单位、变了岗位,成为劳务输出大军中的一员。

    “改革是公司发展的需要,我能做的就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面对转岗,陈瑞珍异常坦然。

    2020年10月,胜利石油工程黄河钻井总公司与北京石油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组建加油员劳务输出项目。“这可是个优质项目,薪酬待遇都不错”,听到消息,陈瑞珍心动了,“家里老人身体都壮实,孩子上大学了,也用不着我操心”。

    刨去家里没有后顾之忧,其实,陈瑞珍还藏了个小心思:“在油田一待就是27年,也想借这个机会出去看一看”。

    两个月后,陈瑞珍整装待发,目标北京。

    经过前期的培训、实操和考试,陈瑞珍顺利拿到了加油员上岗证,可新鲜劲儿还没过,就当头挨了一棒。

    陈瑞珍所在的祁家豁子加油站,位于北京朝阳区,西靠京藏高速、南邻健德门、北边有超市、身后是小区,同时也是前往奥林匹克公园的重要通道G6辅路的关键一站。

    上班第一天,陈瑞珍就差点被眼前的环境惊掉了下巴。

    3台加油机组、24个加油口,车如流水、队如长龙……开关油箱盖、取挂加油枪——她拧得手疼;司机有的付现、有的刷卡——她觉得头大。即使恨不得足下生风、两肋生翅,可她所负责的加油机前,还是时不时排起长队。

    一天下来,陈瑞珍喝了不到500毫升水,8个小时没上厕所。

    “没来得及后悔就睡着了”

    为了进一步熟悉岗位流程、规范操作动作,陈瑞珍按照站内要求天天上白班。

    加油站,白天比晚上忙。

    最繁忙的时段是上午11点、下午4点前后,“公务车抽空加个油,出租车准备交接班,有时忙得大气都不敢喘。”陈瑞珍说。

    那会儿,正赶上寒潮天气影响全国,据北京佛爷顶气象观测站统计,2020年12月29日,北京最低气温零下26摄氏度,打破了1978年以来12月份的极限纪录。

    棉衣棉裤、帽子口罩,虽然已“武装”到了牙齿,但寒冬里的陈瑞珍还是冻得瑟瑟发抖。

    加油机的按键是触控屏,戴着手套操作没有反应,陈瑞珍索性就光着两只手。风是冷的,加油枪是冰的,就算是嘴里呼出来的热气也能一瞬间冻在口罩上,形成一层细细的、毛茸茸的冰凌。

    陈瑞珍数不清一天拧了多少次油箱盖,也记不住一天摘了多少次加油枪,唯一能感受到的,是手指肚和虎口上磨出的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血泡。她不敢把血泡刺破,只想着时候一长,血泡变成茧,就好了。

    其实,最让陈瑞珍畏惧的,不是气温,而是工作。

    “我们站有92、95、98三种标号的汽油,不同的车主有不同的需求,司机有的刷卡、有的付现金、有的扫微信,结算完,我们必须回收结算单据,不能遗漏。”陈瑞珍说,车辆少的时候还好办,就怕人多车多,手忙脚乱的,万一加错了油、漏了单,就麻烦了。

    “就盼着下班回到宿舍能一头扎进被窝里……你问我后悔吗?来不及后悔就睡着了呀。”陈瑞珍咯咯地笑了起来。

    “比想象中更坚强”

    不知不觉,一个多月就过去了,陈瑞珍业务“精进”!

    现在的她,口袋里总是揣着5张加油卡,能一个人操作8条加油枪、同时服务4~6辆车,动作麻利、头脑清晰,毫不拖泥带水。

    2021年元旦那天,陈瑞珍收取油费2.4万余元,站内无人能及。入职后的第一个月,她加油量达到120吨,成为整个项目部里的“女状元”。

    工作理顺了,心里也就没那么孤单了。

    与陈瑞珍一同来到项目的那一批,总共有5名油田员工,却被分配到了3个不同的加油站,“别人是两两一组,就我单蹦儿。”陈瑞珍笑道。

    人生地不熟,无论对谁都是一个不小的困难和考验,然而,陈瑞珍却在这份考验中体验到了别样的乐趣。

    从加油站到宿舍,步行十来分钟,一路上,女加油员们叽叽喳喳、说说笑笑,聊一聊某某某的有趣事、唠一唠哪哪哪的饭好吃,一天的疲惫仿佛一扫而空。

    从东营出发时,陈瑞珍原以为用不了多久就能回家轮休,所以行李带的不多,可是疫情的反弹打乱了她的计划。就拿化妆品来说吧,陈瑞珍只带了一瓶擦手油,可她一点不在乎,“能擦手就能擦脸,抹一抹,照样美美的”。

    谈起转岗加油员以来最深的感受,陈瑞珍好像突然卡了壳,她低下头认真地想了想,“我觉得我比想象中更坚强”。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