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大漠女儿情 防腐“娘子军”2021年04月1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江 杰 刘青山
□江 杰 刘青山 文/图 塔克拉玛干沙漠一望无际,北缘的戈壁上是开发近20年的塔河油田。这里钻塔高耸,罐群林立,抽油机俯仰天地。 在这风与沙、钢与铁的世界里,有一支专注设备防腐工作的“娘子军”。她们是由9名技术人员组成的西北油田工程院防腐所技术支撑团队。 这些女技术员默默无闻,平凡似沙漠红柳,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她们的精细管理下,塔河油田管线穿孔数从2012年的四位数降至目前的两位数。奇迹的背后,是她们不为人知的辛勤付出。 成果,始于勤奋臻于执着 2月13日,大年初二,技术首席高秋英走进实验室。去年申报的中国石化重点科研项目“站内设备腐蚀评估与防护技术研究”是个跨年项目,作为负责人,项目一开题,她就仿佛上紧了的发条。 工程院在北疆的乌鲁木齐,而塔河油田生产一线在南疆。为了不影响项目进度又能兼顾到家庭,40岁的高秋英带着两个孩子和婆婆南北疆穿梭。 有一次,高秋英在现场熬了两个通宵,回家睡了一天一夜醒来,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又犯了,婆婆边给她按摩边心疼地说:“娃儿,我们老了不花你的钱,你别那么拼了。” 高秋英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妈,这不是钱的事儿,我这人就是心里有事儿,不干完,觉都睡不香。” 2015年至今,作为第一发明人的高秋英获得了7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一种用于除油器的强制电流阴极保护装置”获得2020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优秀专利奖,这是西北油田首次在防腐专业获得殊荣。 和高秋英一样,技术支撑团队的负责人葛鹏莉也是个拼命女郎。 戈壁深处的采油一厂还掩映在微弱的晨光中,葛鹏莉推开电脑椅,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又熬了一个通宵,塔河地面苛刻腐蚀环境长效防腐新材料研究的数据核对工作终于告一段落。 这一个月,她都在一边落实数据一边修改报告。 “做项目,成功和失败如影相随,唯有执着,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葛鹏莉说。 2017年,葛鹏莉主导攻关的高阻隔柔性复合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然而没有厂家愿意合作。经过三年的努力,她终于找到一家管道公司愿意生产,可中途又出现难题,她们一共提出6套方案,前后试验31次均未解决,厂家提出放弃。她带领团队继续攻关,终于用“全通径接头”解决了难题,2020年5月,该产品在塔河油田试验成功,目前已得到推广应用。 担当,源于情感成于责任 在防腐领域,一项不为人知的工作内容,就是对管线的安环可靠性做专业判断。34岁的工程师魏晓静,就是干这个活儿的。 戈壁入夏,塔河洪水说来就来,每年魏晓静都要对上千条管线前期的建设和后期的生产运行、维修记录、目前状态等资料进行核对,以便汛情来时,能拿出准确方案。 魏晓静太知道这个方案的分量了,薄薄的几页纸,不但关系到油田生产在汛期的正常运行,而且关系到沙漠戈壁的生态安全。因为管线一旦发生刺漏,原油会顺着洪水而下,污染水体,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 魏晓静一直都忘不了7年前初夏的一天,塔河提前泛滥,怀孕5个多月的她刚躺下,突然宿舍楼里一阵骚动,接着丈夫的电话响了。 丈夫接完电话,撂下两个字:抢险!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她和丈夫当时都在采油三厂二队当技术员,她目睹过惊心动魄的抢险过程,因此一晚上辗转难眠,脑海里闪出无数个万一,万一关井遇阻、万一硫化氢泄漏、万一塔河洪水涌来、万一……丈夫还没见过自己的孩子呢,这一夜的煎熬是那样的锥心蚀骨。 好在,拼了整整一夜,泄漏的油被死死地堵在了一个小沟汊里。天亮后,丈夫回来了,告知出事的是一条涉水进站管线,前期漏检。 她当时恨极了那个做方案的人,真是太坑人了。没想到的是,几年后,自己从三厂调往工程院,承担的工作恰恰就是专门预测管线安全性。 2017年8月,连续降雨导致塔河流域洪水泛滥,上千口井及输油管线淹在水里。全关井,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不关井,万一发生泄漏,后果不堪设想。关键时刻,决策需要依据。 接到任务后,魏晓静三天三夜没有休息,拿出了实施方案,为了更加准确,她主动要求到现场确认每条管线水淹情况。当时正值盛夏,地面上能煎熟鸡蛋,水洼子里蚊虫成阵,她穿棉田、越沟渠,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在红柳丛和芦苇荡里,直到把所有要开和要关的井都确定好,才放心地交出方案。 而对年龄稍大,刚刚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腐蚀与防护协会“最美防腐人”称号的肖雯雯来说,做好防腐工作源于对大漠的热爱。 12年前,肖雯雯毕业来到西北油田。 戈壁上有高远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夏天红柳花开不谢,秋天胡杨一树金黄,她爱这里别样的风光。 十多年过去,肖雯雯早已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其间,她跑遍了油田矿区的每个角落,在缺乏标志物的茫茫戈壁,她能记住塔河油田所有区块地面集输管网和井站的道路,人们说她是行走的塔河活地图,闭着眼睛都晓得哪条路上第几个拐弯处有几棵胡杨、几蓬红柳。面对人们的夸奖,她抿嘴一笑:“谁让我深深地爱着这里啊。” 超越,起于平凡长于磨砺 这个屡创佳绩声名远播的团队,把一个小专业做成了大事业,高分子化学、电子补偿、激光检测,在一个个项目里,她们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家里的娇娇女郭玉洁,在岗位上有时遇上解决不了的难题还会哭鼻子,但泪水并不代表软弱,更不表明放弃,哭过之后,她反而更坚强、更努力。 郭玉洁刚开始做项目是研发一种耐高温、耐高压的非金属油管,开始选材料的时候,她选一种不行,再选一种还不行,一直到把所有材料选完,都没有找到可用的。 眼看项目搞了大半年,一点进展都没有,她急得直掉眼泪。第一个项目做了两年,她说自己是在苦水里泡了两年,焦虑和失眠缠上了她,严重时,她大把大把掉头发。 葛鹏莉安慰她:“做项目也如修行,只有放下杂念,才能有所成就。” 项目通过验收后,她突然感到自己不但如释重负,而且变得达观通透。从此,做再难的课题她都显得胸有成竹、从容自信。 工程师刘冬梅,一年有两百天泡在实验室,这两年,她主持的项目是通过耐高温分子结构设计,研发耐170摄氏度高温的固体缓蚀剂产品。该产品目前正在试验阶段,课题成功,将使顺北地区超深超高温井的井筒管柱得到有效保护。 去年秋天的一天,她正在做实验,妹妹打来电话,哭诉着说父亲在工地上从高处摔下,脊椎骨折。听到消息,她心急如焚。 请好假,她陪父亲做完手术不久,同事打来电话,说缓蚀剂效果未达到预期,大家都在等她回来敲定新的实验方案。没想到这话让父亲听到了,执意要她回去上班。结果没等父亲拆线,她又含泪匆匆返疆。 这样的感人故事,“娘子军”里的每一个人都能讲出不少。为了防腐工作,她们放弃了很多,也经历了很多,但却捧出了属于自己和团队的无上荣光。前不久,她们所在的防腐所被西北油田推荐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唯一申报单位。 荣誉墙 (2020年度) ★ 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优秀专利奖”。 ★ 获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全国委员会“技术创新成果奖”。 ★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分公司科技进步奖6项。 作者手记 她们是守护大漠的防腐技术人员。 当她们穿上沙漠靴、头戴安全帽,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在胡杨林里穿行,在红柳丛中巡井,发里的黄沙、眉间的风尘,让她们浑身散发着大漠特有的气息。 她们把一生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大漠,也成了大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大漠,她们与同事、与油田、与石油缔结了血肉关系,她们在这里付出年华和情感,也收获成功和喜悦。这份“大漠女儿情”至真至醇。 恪尽职守,源自她们心中的那份爱、那份光。她们活得简单纯粹,西北油田4个采油厂和1个采气厂,5个大型联合站,200多个计转站,上千个容积不等的大小罐体,1.6万多公里的油气水管线,哪里需要防腐,哪里就有她们的倩影。 无怨无悔的付出,尽心尽责的工作,她们在琐碎平淡的日常中,淬炼芳华、提升自我。她们说,自己是平凡且普通的人,如果能做出一点成绩,那是因为经历了更多的磨砺和考验。 她们是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就像燧石因为磨砺而光芒四射,就像珍珠因为疼痛而孕育长成。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