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7版:中国石化报07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测井解释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模型驱动”

2025年05月26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刘锐熙
16.8K

    □经纬公司测井技术专家 刘锐熙

    近年来,中国石化在生产测井技术领域取得多项突破,覆盖常规油气藏、非常规资源及新能源领域,显著提升了油藏开发效率与安全性。

    目前,尽管国内动态监测技术进展较快,但在核心装备、智能化应用及标准体系方面仍存在差距,关键技术装备依赖进口,数智化应用深度不足,标准化与产业链协同滞后,部分单位在储气库群监测中仍依赖传统试井与人工巡检,缺乏统一的数据分析平台。

    随着AI与大数据技术深度渗透,测井解释正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模型驱动”转型。智能压裂监测与优化方面,基于光纤DTS(分布式温度传感)、DAS(分布式声波传感)信号与AI算法的压裂裂缝扩展模型,可实时反演各簇流量分布,指导施工参数动态调整。如石勘院研发的多物理场光纤监测软件,已实现压裂液流动特征的频率-空间(F-S)智能识别。

    剩余油饱和度精准预测方面,可结合脉冲中子能谱测井与机器学习,构建岩性-物性-流体关联数据库,通过自动集成学习方法提升含油饱和度计算精度。通过电磁探伤与多臂井径数据的AI融合分析,可自动识别套管变形、腐蚀等级,实现井筒完整性智能诊断。动态监测数据云端协同,可构建“云边端”一体化监测平台,整合试井、产剖、示踪剂等多源数据,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生成剩余油分布图。

    通过深化“大模型+物联网”技术融合,动态监测将迈向全要素感知、全链条智能的新阶段。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