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胜利油田:全谱系技术支撑高质量开发案例1 分布式光纤测井技术2025年05月26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徐海峰 信华芳
□徐海峰 信华芳 2018年,胜利油田成立油藏动态监测中心,运用测井等手段,获取油气田开发过程中静态和动态信息,从而认识油藏渗流规律,分析井筒技术状况,为油气田开发动态分析、调整挖潜和提升油气田开发效果提供第一手数据,指导油田开发。 该中心构建“全油藏类型、全开发方式、全井况”技术链,支撑页岩油、CCUS等新领域监测需求,截至目前形成五大类72项技术,较成立初期增长44%,其中11项达国内领先水平,自主研发解释软件30余套。该中心实施“业务大包+”合作模式,助力开发单位自然递减率降低、措施有效率提升,市场占有率从68%增至93%,年监测量从1.86万井次增至3.5万井次。该中心持续推进数智化转型,构建动态监测数据库,治理历史数据26万条,形成“智慧监测”新质生产力。 ■技术特点:分布式光纤监测以光纤本身作为传感器,通过测量背向散射光,探测出井下温度、声波和应变等数据,从而实现对油气井生产过程、压裂改造过程及效果等监测;测试过程不干扰井筒流动,可实现分布式、实时在线、永久性监测等功能,近年来在国内各油田逐步开展试验应用。 ■应用成效:分布式光纤测井技术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测试信息丰富、耐高温高压的应用优势,可以开展光纤注入剖面、光纤产液剖面、光纤井筒完整性监测、光纤压裂监测、热采井高温光纤监测。该技术在胜利油田累计应用100余井次,为开发单位注采调整、套损井治理提供了依据。 案例2 全谱含油饱和度测井技术 ■技术特点:油田开发中后期,主力层系逐渐进入高含水期,尤其在多层合采后,各层动用情况不清,而储层参数评价是了解剩余油分布的有效手段,是地质开发人员的“眼睛”。油藏动态监测中心全面发展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形成了PSSL(全谱饱和度测井技术)、RDT(脉冲中子储层动态测井技术)、PNN(脉冲中子-中子测井技术)、过套管电阻率测井技术系列,满足了油田剩余油饱和度评价需求。 ■应用成效:该技术利用中子与地层的相互作用,主要测量非弹性散射次生伽马能谱、中子俘获次生伽马能谱、热中子时间衰减谱、活化能谱。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确定含油饱和度,指示动用层和非动用层;确定流体分布、判断水淹程度;了解单井及区块剩余油分布;在高含水的厚产层中确定最佳射孔层位。该技术已在胜利油田推广应用1000余井次,措施有效率86%,累计增油20余万吨。 案例3 微地震压裂效果评价技术 ■技术特点:微地震监测技术是通过布置在井中或地面的三分量检波器,采集压裂、压驱等过程中地下岩层出现裂缝或错断所产生的地震波信号,通过对信号反演分析,获取裂缝的几何形态、空间展布等关键信息,实现对裂缝长宽高、方位及改造体积等改造效果的描述,为深化地质认识、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应用成效: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提供压裂裂缝网络的空间展布特征;可以研究缝网发育过程,评价压裂效果;可以依据微地震监测结果,判断压裂地层最大主应力方向;可以评估被压裂改造的油藏体积和范围(SRV)。截至目前,在胜利油田累计施工58井次,共计422段,涵盖了页岩油藏、新老区(直斜井)、二氧化碳吞吐等应用场景。 案例4 水井测调一体化技术 ■技术特点:测调一体化是在可调配水器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节流器水嘴的大小,实现对各层注水量的调节。利用在线监测的方式,在测试水量的同时,对相应层的水量进行调节,一次下井完成各层的调配。 ■应用成效:可以测试并调节注水井各分注层段的注入水量,指导注采调整;测试各层段注入指示曲线、吸水指数、启动压力;检查井下工况,判断注水管柱有效性;广泛适用常规分注井、高压低渗井、压驱井等。目前,油藏动态监测中心年测试能力1.42万井次。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