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为石油,再出征

2024年02月0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单旭泽 关脉凌
16.8K

    单旭泽   关脉凌

    “今年春节是你在新疆过的第5个春节了……”冬日,经纬公司胜利测井公司巴州分公司北疆项目部的测井队长汤占福准备返疆。离别之际,妻儿将行囊交给他,依依不舍。

    进疆10年,与家人别离再出征的场景,汤占福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了。像这样的故事,在北疆项目部还有很多。

    2011年,胜利油田在新疆发现了春风油田。跟随着勘探的脚步,同年4月,胜利测井公司巴州分公司北疆项目部在克拉玛依挂牌成立。胜利测井的将士们跨越3000余公里,向西出征,以“支撑油气,服务钻探”为理念, 开始了面朝戈壁、远离城市的生活。

    漫长岁月,有荣耀辉煌,亦有霜刀雪剑。

    1800次井场上的磨砺与成长

    37岁的游亮来自重庆,一口川味普通话,常常带着热情爽朗的笑声。

    2010年,游亮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毕业,入职胜利测井公司。实习期满,他就跟随巴州分公司西征的脚步,跨越了大半个中国,从齐鲁大地来到新疆戈壁。

    从此,游亮背对着故乡,一次一次地向西出征。

    游亮干活儿很拼,从测井工、操作工程师,一步一步走到测井队长的岗位,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2019年,游亮入了党。

    2019年1月9日,游亮正在敦煌的一口井上施工,打算干完后休假回家陪妻待产。预产期未到却突然接到消息:妻子提前临盆,已被紧急送进医院时。一瞬间,惊喜、自责、愧疚的滋味涌上游亮的心头。

    汽车、飞机和高铁,一路狂奔……第二天深夜,当游亮赶到医院时,看到憔悴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这个测井汉子不禁眼眶一红。

    北疆的气候,风沙风雪是常客,严寒高温是常态。冬天,井场上零下40多摄氏度低温;夏天,沙漠里50多摄氏度高温。但游亮从没叫过苦,更没有认过怂。

    2023年1月13日,准噶尔盆地气温降至零下37摄氏度,皑皑大雪覆盖井场,天寒地冻。临近春节,游亮带着新五队10名员工前往重点探井奎屯1井测井施工。

    长长的测井仪器串,从162摄氏度的地层深处热气腾腾地升到井口,又冒着热气从猫道上滑下来,短短几分钟,仪器丝扣就已被冻住。大家拿热水浇、蒸汽刺,将丝扣化冻,从他们嘴里喷出的团团热气凝成一层层霜花,在头顶凝成了一顶顶银色头盔,更映衬出一张张冻得通红的脸庞。

    隆隆响的钻井机24小时不停运转,游亮和队员们也轮流跟转。经过78小时艰苦施工,终于完成任务,创出当时准噶尔盆地直推存储式测井最深纪录——8200米。

    “条条曲线都是精品”,这是游亮信守的承诺。每当重点井下达时,测井监理点名让他带队上井,“游亮干活儿让人放心”。这是他驻疆13年施工1800井次、创20余项纪录挣下的好口碑。

    休假回家,游亮在妻子的手机里,看到了北疆的天气预报。妻子说,不能朝暮相伴,但我会一直关注照在你头顶的太阳,刮过你脸颊的风,以及落在那片土地的雨和雪。

    “我一年至少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待在新疆,家里孩子和老人根本顾不上,是我媳妇撑起了一个家。” 出征的路上,游亮的行囊从来不缺爱和支持。

    2022年7月21日,在胜利油田新春公司半年总结会上,新五队被评为胜利西部“增储上产攻坚战”劳动竞赛先进集体,游亮被评为“增储上产攻坚战”劳动竞赛先进个人,那一刻他笑得很灿烂。

    50岁测井老兵的硬仗与胜仗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在北疆项目部,大家都知道,这话说的是北疆党支部书记兼分公司副经理孙波,和他那支平均年龄50岁的测井老兵党员突击队。

    “面对困难,既要敢于打硬仗,也要善于打胜仗。”这是孙波带队伍的底气和勇气。作为一名测井老兵,53岁的孙波犹如一根扎入沙海的定海神针。

    2022年8月19日,新疆疫情吃紧。北疆项目部接到排601南区块的4口固井任务和排692-平1井新井完钻裸眼测井施工任务,可工区现有的2支裸眼测井小队,1支正在哈山5井备战,另外1支因有疫区行程,正在隔离。

    面对疫情给出的难题,是放弃还是求援?

    为石油,再出征!关键时刻,孙波率队立下军令状:“一口井都不能放弃。前线队员不够,后勤老将补位,马上组建队伍,按时接井,准时完井!”孙波带队,贾致金任队长,刚退下来干后勤的绞车司机王伟东又披挂上阵,射孔主任师邵鸣任地面司令,准备休假的操作工程师岳进负责技术,5名后勤人员组成了一支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测井老兵突击队。

    5名老兵中,最年长的王伟东54岁,最小的岳进43岁,平均年龄50岁。这些曾经在一线打拼多年的老兵,再次扛起重任,迅速出战。

    脚上沾满泥土,汗水湿透衣背,他们褪色的工衣上缀着黑色油斑和白色汗渍,在大漠的风中猎猎而响。暮色渐浓,晚霞被黑夜一寸寸吞没,钻塔上的盏盏明灯齐刷刷亮起。

    披朝霞、顶繁星。5名测井老兵优质高效完成4口井的连续作业。归途中,车里响起了踏实又响亮的鼾声。

    在工房的一侧,鞋架上排列着十几双沾满了油斑和泥浆的工鞋。工鞋知道,斑驳油泥来自哪里;测井老兵们知道,这些工鞋走过多少风雨路。

    2000公里高原路上的速度与激情

    一辆辆测井车奔跑在通往井场的路上,散落下一串串的车辙,好似戈壁肌肤上裸露的毛细血管,车轮蹍过泥泞和冰雪,延伸向沙漠、戈壁、高原……

    2020年6月30日下午,北疆项目部接到胜利油田油气勘探管理中心通知,位于青海高原的山古102井要加测特殊项目电成像,急需将电成像仪器送往现场。

    山古102井距离北疆基地有2000公里,当时钻井队已经打完进尺,正在通井作业,马上就要测井,时间极为紧迫。

    接到仪器需求后,孙波将基地的驾驶员名单扒拉了好几遍,最终选定驾龄长、技术好、性格稳的邢礼海和吕安,承担此次千里运送仪器的重任。

    击鼓催征,又一场远征始于脚下。

    “保证完成任务,让前方生产有保障!”邢礼海和吕安将两套性能最优的电成像仪器装上车,检查车辆、加油,准备物资。为节省时间,邢礼海还烙了烤饼、水煮花生等做干粮。

    天还蒙蒙亮,顾不上吃早饭,邢礼海和吕安就踏上奔赴青海的征程。一路上,两人途经吐鲁番、柳园、敦煌、大柴旦等地,奔波在黄昏和黎明间,吃在车上,睡在车上,人休车不停,日夜兼程。

    7月2日5时,到达当金山青山垭口。此地海拔3699米,气温接近零摄氏度,空气稀薄。漆黑的路上,看不到其他车辆,吕安感觉到阵阵寒意,打开暖风,降低车速小心前行,坐在副驾驶的邢礼海打起精神提醒路况。翻过当金山,已经是次日早上7时,远处的雪山被朝霞照得通红,望着远处的美景,他们俩疲惫全消。

    最终,吕安、邢礼海历时35小时行驶2000多公里,安全抵达山古102井现场。

    掐指算来,刑礼海已有18年的“疆龄”,一路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漫长的冰雪路,他走得很稳。去年,刑礼海已驻疆7个多月,生产高峰期间,测井队司机岗位缺人,他推迟了女儿的新婚答谢宴,像一部不知疲倦的测井绞车,驰骋在大漠戈壁上。

    “疆漂”了18年的刑礼海,明年就退休了。他想在新疆最后的一段日子里,和钻塔、和队友、和测井车,多待一些时光。

    “将钻塔作银簪,挽起准噶尔三千里的涓涓黑发。”在胜利测井,还有很多这样奉献能源、建功西部的感人故事,多如准噶尔上空闪耀的星斗。

    夜幕降临,一钩弯月悬于驻地楼宇的上方,静静地等候晚归的测井队员。

    (作者来自经纬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