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3版:中国石化报03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汲取榜样力量 实干笃行赋能美好未来

第九届感动石化人物及团队风采
2025年07月09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扫描二维码 了解更多精彩

    编者按:

    7月8日,第九届“感动石化”人物发布活动在集团公司总部隆重举行。

    第九届感动石化的10个人物和团队,是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石化员工的杰出代表。他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承石油精神、弘扬石化传统,以精细、严谨、务实、创新的作风,在生产经营、科技创新、国际化发展、党的建设、履行社会责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领域作出不平凡业绩。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制定之年。奔赴新征程,让我们一同向榜样学习、将感动延续,勠力前行、汇聚奋进力量,用实干笃行奏响时代强音,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石化新篇章。

    康玉柱 柱石定山河

    致敬词

    石油在地质家的脑海里,更在地质家的信念里。

    踏遍戈壁,挑战禁区,甩掉海相无油的帽子,撑起能源安全的脊梁。

    塔里木盆地的每一粒沙,都铭记着你的赤子之心。

    白首犹作勘探人,仍向地心问宝藏。

    康玉柱,1936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区域创新奖等。

    康玉柱1956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前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填报工作志愿时,他写道:“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这句话是康玉柱一生的信条。

    工作65年来,从地质部到中国石化,从投身华北到扎根西部,油气勘探足迹遍布半个中国,主持或参与发现104个油田,为国家油气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960年至1970年,康玉柱在东部四大盆地及河西走廊开展多轮次的油气资源前景评价和选区研究,为国家及有关部门制定油气发展战略及部署勘探作出积极贡献。1970年,康玉柱带着李四光部长的重托,率领一支小分队挺进塔里木盆地。他主持部署沙参2井,甩掉了中国海相无油的帽子,开辟了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勘探新纪元,拉开了塔里木找油大会战的序幕。1990年,他主持部署了塔河油田第一口发现井沙23井,实现了新地区、新构造上的重大突破,发现了塔河油田。随后,他在沙23井附近部署的3口探井均获高产油气流,塔河大油田得以定型,成为中国首个古生代特大油田。康玉柱始终坚持创新,一次又一次在被放弃的区域实现了令人惊叹的油气突破。

    如今,年近90岁的康玉柱,仍每天早8时前来到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办公室,准时开启一天的工作。

    窦玉芹 玉志破坚冰

    致敬词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阻隔之王,隔不断自立自强之光;

    蕙质匠心,淬炼民族工业的锋芒。

    小小的晶莹颗粒,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

    护目镜下的泪滴,如此纯粹,我们都明白。

    窦玉芹,1977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川维化工化工工艺高级专家、EVOH研究室主任,中央企业劳动模范,重庆产业技术带头人。

    EVOH(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是一种高阻隔材料,其阻氧性是常规阻隔材料的1万倍,被称为“阻隔之王”,国外厂商对其生产技术严防死守。2011年,中国石化发出研发EVOH的“赛马令”。面对这项被业界称为“化工领域珠穆朗玛峰”的挑战,窦玉芹率团队立下军令状:“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一定能做得更好!”

    EVOH生产流程长,工艺复杂,特种设备多。窦玉芹牵头解决多项技术难题,顺利开发出生产两种颗粒形态的工艺,并有效保障装置长周期运行。产品首次亮相海外,便惊艳了国际市场。

    2021年,1.2万吨/年EVOH工业化成套技术开发入选中国石化“十条龙”科技攻关项目,装置设备国产化率高达98%。2024年,川维化工建成中国大陆首套年产1.2万吨EVOH生产装置,成为全球第四家、中国大陆独家可以批量生产和销售该绿色环保高端新材料的供货商。一年多来,窦玉芹带领产销研用团队走访客户94次,提供现场技术服务36次、远程技术服务200余次,足迹点亮了19省份46个城市。今年3月18日,川维化工2.4万吨/年EVOH树脂技术升级项目正式开工,全面吹响了新质生产力建设的“冲锋号”。

    多年来,窦玉芹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自主研发出国产EVOH产品,让中国在高阻隔材料领域挺直脊梁。

    蒋含宇 彭淑清 韶华系初心

    致敬词

    一张照片,定格年少笑靥;一句嘱托,指引一生方向。

    为伟人系上红领巾,也为自己系好信仰。

    幸运是命运的馈赠,幸福是奋斗的勋章。

    荒野中建起炼厂,夕阳里传承荣光。

    那清晨的笑声,永远心间回荡。

    蒋含宇,1944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西石油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荣获“全国优秀书报刊收藏家”称号。

    彭淑清,1944年8月出生,九江石化总厂设计院退休高级工程师、九江石化先进科技工作者。

    81岁的蒋含宇、彭淑清夫妇被称为“中国第一幸运伉俪”,经典照片《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中站在毛主席身边的两名少先队员就是他们。

    1959年6月26日,毛主席回到韶山故乡。当时在韶山学校读书的蒋含宇和同学彭淑清,作为学生代表为毛主席系上红领巾、献上鲜花。摄影师按下快门,定格了毛主席开怀大笑的经典瞬间。照片里那两个满脸稚气的孩子,在时隔12年后结为连理,并在此后漫长的人生中相互扶持,共同投身于石油化工事业。每当有人问起那张老照片的故事时,蒋含宇总是笑着说:“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我将这一份荣耀当成一生前进的动力。”

    在中国石化工作了30余年,两人共同见证了祖国石油化工行业的蓬勃发展,并在退休后把传承红色文化作为使命。20年来,蒋含宇坚持搜集红色藏品、举办专题讲座,带着珍藏的历史文献走遍全国各地,累计展出20余次,走进大中小学、博物馆作报告上千场,给全国10多所学校、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捐赠图书资料和文物2000多册(件)。蒋含宇表示,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红色文化,让那段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历史能够被更长久地铭记、传承。

    杨相杰 毫厘砺匠心

    致敬词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劳动创造。

    反循环中辟蹊径,正循环里写人生。

    干一行、钻一行,千磨万琢成一器。

    精诚至、金石开,咱们工人有力量。

    工匠精神,是你最骄傲的“专利”。

    杨相杰,1974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原油田采油气工程服务中心员工,河南省示范性劳模工匠工作室领衔人、集团技能大师。

    拥有15项国家专利授权、138项油田创新成果的杨相杰是一位地道的草根发明家。从只有技校学历的劳务派遣工到集团技能大师,杨相杰把“琢磨”二字锻造成改变命运的密钥。

    时光倒退20年,当时杨相杰刚过而立之年,还在一线当作业工。工作中他发现钻塞用的钻头都是正循环设计——钻塞是疏通井筒的必要操作,但这种钻头遇到侧钻井需要反循环时,往往容易卡钻。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对钻头进行改进,让它可正可反?

    2006年,杨相杰到北方工业大学找专家求援。去之前,他画好草图,标明参数,明确需求。半年后,第一代反循环钻头诞生了,可效果并不理想。杨相杰便对钻头进行改进,改钻前角、改钻后角、改方向、改角度……精雕细刻改了10年,产品历经了5代更迭,最终反循环防堵高效钻头在上游板块定型推广,钻塞效率提高了3至5倍。这项成果不仅申请了国家专利,而且获得了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创新成果二等奖。2018年,反循环防堵高效钻头亮相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一举成为行业亮点,捧回优秀成果奖。

    这几年杨相杰开始带徒弟,一心盼着徒弟超过师傅,看到徒弟们参赛拿奖,比自己拿奖还开心。他经常鼓励徒弟们:“一定要相信自己,只要肯用心,油井的各种‘疑难杂症’咱都能治!”

    陈忠华 深海缚油龙

    致敬词

    四十载逐梦深蓝,

    你与钢铁堡垒并肩伫立。

    战高压、斗惊涛、驯油龙,

    誓做铁人浪尖走。

    碧海丹心,极限坚守,

    能源报国,探索无疆。

    你的胸中自有一片海,

    更深、更远、更辽阔。

    陈忠华,1967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集团技能大师,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任职于上海海洋石油局。

    1984年,17岁的陈忠华首次踏上中国第一座半潜式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勘探三号的舷梯。4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勘探三号已成为功勋平台,而它的守护者陈忠华,也从青涩少年成长为集团技能大师。

    陈忠华被大家称为平台上的“定海神针”。只要井下发生复杂情况,他总能化险为夷。临近花甲之年,他依然保持着每年250天驻守平台的铁人纪录,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一次次守护着钻井平台的安全作业防线。

    “定海神针”的背后,是四十年如一日的匠心淬炼。20世纪80年代,海洋石油钻井还属于新兴工艺,一切都要摸着石头过河。他从一名井架工做起,如外科医生般,揣着游标卡尺丈量设备的呼吸,举着手电筒对比泥浆泵的振动频率。每一段脚踏实地的经历,都化作他独当一面的底气。

    鏖战东海、奋战渤海、酣战南海……40载春秋,陈忠华与“老伙计”勘探三号并肩作战,带领团队征服了70余口高温高压井和10余口超高温高压井,攻克了南海高温高压窄压力窗口钻井技术、高温高压井井控技术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与地心烈焰角力、向钻井极限宣战,他一路披荆斩棘,被誉为高温高压井“针尖上的舞者”。

    40年来,陈忠华将学习感悟、工作灵感悉数记录于40本工作手册中,每一口重点井的“井史”跃然纸上。这些工作手册被青年工程师奉为“移动的海上钻井百科全书”。

    曾北岳 善小恒为之

    致敬词

    何为热血?

    不是一时慷慨,是二十八载从容挽袖,助“一臂之力”。

    何谓大爱?

    不是惊天动地,是点滴善意静默流淌,献“举手之劳”。

    以凡人之力,为生命“加油”,巍巍北岳,你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曾北岳,1979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湖南石化橡胶部SIS装置前岗技能操作人员,获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

    曾北岳是湖南石化橡胶部的一名普通员工。今年46岁的他,红润的脸庞上总是洋溢着微笑。在北京当兵时,他在部队第一次无偿捐献400毫升全血。自那以后,他已连续28年坚持无偿献血,总量达16.7万毫升,相当于32个成年人的总血量。

    为了使自己符合献血条件,他注意饮食、坚持锻炼。当得知捐献血小板间隔时间短,更能减少因病人多次用全血产生的排异现象时,他便决定改献血小板。此后,他的献血频次从每年两次增加至每月两次。

    被问到为什么能坚持20多年无偿献血时,他回答:“我只是坚持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

    每年的国庆节、无偿献血日和志愿者日,岳阳市中心血站都会出现曾北岳的身影。他身穿“石化蓝”工装,佩戴党员徽章,挽起袖子、伸出手臂,神态自若地配合工作人员,过后还不忘和排队的市民分享多年无偿献血的感受。

    “一人献血百次,不如百人献血一次。我用亲身经历打破大家对献血的误解,既让自己拥有了健康,又能救助更多人的生命。”曾北岳不仅自己献血助人,还加入无偿献血服务大队,积极向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宣讲无偿献血的好处,带动200多人加入无偿献血队伍。

    在曾北岳的家里,一摞摞的献血证和荣誉证书被精心收藏到柜子里。在他看来,这只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可在人们心里,这是奉献社会的“大爱”。

    刘祥奇 祥云护高原

    致敬词

    圣雪皑皑覆千山,十年无悔送油路。

    雪山可以融化,真正的汉子不能倒下。

    滚烫的心,架起民族连心桥;

    冻红的手,温暖牧区的寒夜。

    当雄鹰飞过天际,

    为美好生活加油的承诺,

    回荡在帕米尔之巅。

    刘祥奇,1981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新疆喀什石油巴楚片区副经理、支部副书记,中国石化劳动模范,开发建设新疆奖章获得者。

    2014年,来自山东临沂的刘祥奇第一次踏入帕米尔高原,被边防战士驻守高原的奉献精神和当地淳朴的民风所感染。机缘巧合,他进入塔县壹号加能站工作。

    这个看似冲动的决定,也确实给了他很大的“下马威”。一连串的高原反应,让他整夜难以入眠,头发大把大把地掉,吃饭没有味觉,走路也像踩着棉花。可倔强的刘祥奇认死理,既然选择留下,就不能退缩。

    慢慢地,他适应了当地的环境,成为一名合格的高原油品保供员。

    塔县壹号加能站的服务半径有数百公里,用油客户分布在崇山峻岭间。当地牧民采用柴油取暖。由于没有交通工具,很多牧民都是人力运送油品,刘祥奇便提出了送货上门的建议。站内员工很支持他,在加油服务时发放配送名片,鼓励大家电话联系配送油品。

    10年间,他们紧急送油300余趟,配送油品1.5万升,路程超过10万公里,足迹遍布高原的矿山、牧场及边防哨所。

    刘祥奇还定点帮扶库克西鲁克乡两户少数民族家庭,联系电商帮助销售杏子,邀请农技专家指导药材种植,并帮助他们发展庭院种植。

    “塔县壹号加能站最重要的是保供服务,这是咱们中国石化承担的社会责任,能够参与其中,我感到很荣幸。”刘祥奇说,是责任感驱使着他一直坚持下去。

    今年初,他调往市区工作,在新的岗位延续温暖与担当。

    简建超 大道当至简

    致敬词

    数不清的参数里“淘金”,无数次模拟中“炼宝”。

    极致是撬动跃升的密码,超越是刻进骨髓的基因。

    你说,真正的创新,是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献给行业。

    以广大之志,尽精微之职。

    优化作桨,能效领航。

    简建超,1983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青岛炼化炼油工艺专家,中国石化劳动模范。

    从2005年入职青岛炼化起,简建超就把“动态优化”4个字刻进了职业生涯。2010年担任生产优化团队负责人后,他带着18人的队伍在装置操作、节能降碳等领域持续攻关,让传统炼化工艺焕发新活力。

    常减压装置是炼厂的“龙头”,每小时需要消耗大量蒸汽。简建超发现,装置自产的蒸汽不够用,还需额外补充。2022年秋天,他带着团队在现场采集了2.2万个运行参数,建模、测算、模拟操作127次,找到了破解之道。“把柴油原料出装置温度调低10摄氏度!”看似细微的调整,让装置每小时多产4吨蒸汽,仅此一项,每天就节省成本1.15万元。

    在简建超看来,一个人的本事再大,也比不上团队的力量。他把自己的“独门秘籍”编成教材,带着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练软件操作。如今,青岛炼化每套装置都有能熟练使用3种优化软件的工程师。

    深耕动态优化15年,简建超率领团队持续创新生产要素配置,累计优化项目932个、创效7.6亿元。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青岛炼化建立起覆盖全厂22套生产装置的炼油全流程数字模型,装置之间余热直供料率提高6%,连续12年位居全国原油加工行业“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首位,原油加工效益持续领先。

    “现在全球炼油产能过剩,就像在‘红海’里行船。”简建超说,“但我们有动态优化这把桨,能在大风大浪里闯出新航路。”

    汪宏辉 精工锻良才

    致敬词

    钢铁为纸,弧光为墨,

    留下世界信任的杰作。

    把精度和速度焊在一起,

    把管道和友谊焊在一起。

    技术无国界,匠心可燎原。

    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焊将。

    汪宏辉,1974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集团技能大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任职于石油工程建设公司。

    手握焊枪30载,汪宏辉以钢铁为纸、焊花为墨,从国内油田到国际舞台,用一把焊枪在国内外重点工程中书写“中国速度”,累计获18项国家专利授权、1项软件著作权,成为国际焊接领域公认的“中国焊匠”。

    10余年间,他辗转沙特、阿尔及利亚、乌干达等9个国家,累计焊接管线总长度超3000公里,相当于北京至乌鲁木齐的直线距离。

    “焊工不能只靠手,更要靠脑子!”汪宏辉明白,新时代的焊工需要双手的精准,更需头脑的革新。

    2020年,他带领工作室成员仅用40天完成国家管网首批4项工艺评定,为中国石化进入国家管网市场立下汗马功劳。2021年,他率队扎根南通施工现场,顶着酷暑与潮湿,用26天攻克国内X80高钢级管道技术,取得12项科研成果,完成国内首个铜衬垫外根焊全自动技术验证。

    从手工焊到全自动焊,汪宏辉主导6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制作80余项焊接工艺规程,推动国内管道焊接效率提升40%。2022年,他组织撰写《全自动焊机数据上传系统》创新成果,成功入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

    技术无国界,匠心可燎原。2024年,汪宏辉远赴乌干达开展“焊花绽放”培训计划,在当地培养了60名焊工,为非洲能源发展播下“中国经验”的种子。

    他用30年的坚守证明:匠心,是枯燥中的极致追求,更是用一技之长照亮时代的担当。

    胜利济阳页岩油团队 曙色耀东方

    致敬词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从古老的页岩中,解锁黑色密码,

    在“不可能”的判词上,凿出光的裂缝。

    突破禁区,唯勇毅者进;

    岩芯砺剑,唯创新者胜。

    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你们坚定不移,步履铿锵。

    东方页岩革命,当惊世界殊!

    胜利济阳页岩油团队,被评为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研究成果入选国家能源局全国十大勘探开发成果;参与单位:胜利油田、胜利石油工程。

    18年前,胜利济阳页岩油团队成员不承想,会在这小小的光学显微镜下,见证胜利页岩油从无到有的奇迹。

    2006年,时任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化学室负责人的张林晔,看到一篇关于页岩油气的论文,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脑海中萌芽,“济阳坳陷或许也有着类似的潜力”。

    很快,胜利油田信心满满地在罗42井所在区域部署4口页岩油专探水平井,但结果让所有人大失所望。

    此后的8年里,团队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反复研究、模拟和论证,集中力量对页岩油展开基础理论研究。

    科研人员利用电子显微镜观测了几千块样品,岩石的微观结构露了出来:白色的是碳酸盐矿物,黑色的是黏土和有机质,毛细血管般的孔隙裂缝也呈现出来。最终在这些比头发丝还细的缝隙里,他们找到了页岩油的藏身之所。

    经过对18000多米的岩芯开展基础研究,团队打破国际公认的中高成熟度页岩油才可动的金科玉律,提出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四因素”富集理论和“储、缝、压”三元储渗理论,明确济阳页岩油甜点评价方法,硬是将90%的不可动资源变为可动用储量,发现了新兴、新河、新丰3个新油田。

    探索的脚步不光停留在理论。团队还联合各领域技术专家,攻关突破优快钻井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破解了“怎么采、采得多”的效益开发难题。截至2025年2月,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累产突破百万吨,估算资源量达百亿吨。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