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6版:中国石化报06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西北油田:集智创新
为探秘深层油气添“慧眼”

2025年07月07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王福全 通讯员 王 震
16.8K

西北油田于奇5-16井措施作业现场。杨建晖 摄

    □本报记者 王福全 通讯员 王 震

    7月,塔河油田骄阳似火,西北油田碳酸盐岩油藏小缝洞群开发生产如火如荼。

    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蒋林说:“塔河残丘小缝洞储层预测方面获得的多项技术突破,为老区小缝洞群油藏精准开发提供了保障。”储层预测是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圈定油藏范围和探明资源、优化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等工作有重要影响。

    深地储层预测难度堪比大海捞针

    应用地震信息、综合地质、钻井、测井等各项资料,对地下的构造样式、岩性、物性分布及油气储集空间进行追踪和预测,是储层预测研究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塔里木盆地地表类型多样,勘探开发的层系多、圈闭类型各不相同,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复杂。在这样苛刻的条件下,精准预测地下几千米甚至近万米处的油气储藏空间,堪比大海捞针。”西北油田油气藏地质高级专家邓光校说。

    以塔河油田为例,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以岩溶与断裂共同作用形成的缝洞型储层圈闭为主,埋深在地下5300~7000米。缝洞体经过多期溶蚀、改造,规模、形态和内部充填物差异大,非均质性强。

    缝洞型油藏储层预测主要面临五大难题:分辨率大于实际钻遇缝洞尺度,中小尺度缝洞体预测难度大;缝洞地震波场复杂,地震异常与地质体对应关系不明确,转化难度大;缝洞体埋藏深、尺度小、空间准确定位及中靶难度大;断裂、裂缝复杂多样,缝-洞连通关系描述难度大;缝洞体经过多期改造,储层空间类型有效体积准确量化难度大等。

    能否破解这些难题,关系能否准确找到优质储层、高效规模开发深地油气资源。

    持续攻关打造储层预测“慧眼”

    5月中旬,西北油田科研生产园区的机房里一片忙碌,科研人员正在应用油田创新形成的超深层走滑断裂带五维特征波成像与空间“甜点”定位技术,加快精细解释顺北51井和于奇9井三维地震资料。

    “该技术获得了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颁发的‘中国好技术’奖项,有效推动我们在低序级次断裂预测和叠前充填性预测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实现了塔河次级断裂精细解析能力再上新台阶。”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塔河开发研究所基础研究室主任马海陇介绍。

    西北油田储层预测研究实现了从回答“有没有储层”“有多大规模储层”到“储层间的结构和关系是什么”多次转变。“十三五”前,科研人员在塔河碳酸盐岩领域已创新形成了多项储层预测技术,有力保障了塔河油田精细勘探开发。

    随着塔河油田发展深入推进,“刻得更准、描得更细”新需求让这项工作面临新挑战。

    科研人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通过集成创新推动各专业领域技术迭代升级,为进一步拓展深地资源提供强力支撑。

    他们在缝洞系统描述技术迭代升级方面,花费3年时间开展三维目标处理技术提升工作,进一步优化储层预测资料基础;开展基于机器学习辅助的叠前参数反演技术提升,实现了结合岩溶地质认识开展综合储层描述研究。新技术在于奇5井区应用后,区域充填预测吻合率提高20个百分点,放空漏失率提高53个百分点,自然完井率提高39.8个百分点。

    “十四五”以来,科研人员在缝洞系统描述、裂缝分级刻画、超大工区静态储层及储量模型库构建、大斜度井地质工程一体化轨迹调整等方面均取得新成果,解决了深层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多项难题。

    集智创新为油气发展注入新动能

    好技术孕育新发现。

    2023年,施工人员在于奇5-8井针对大规模缝洞体进行钻探,进入目的层312米后,油气显示无异常。区块储层预测项目组仔细研究后,运用垂直地震剖面相关资料对缝洞位置进行二次校正,再采用声波远探测成像技术进行验证,测算出储集体位置距离井眼18米左右。据此采用规模酸压完井作业后,获得油气突破。近两年,该井生产原油2万吨,目前日产量保持稳定。

    “我们集合油田内外科研力量,快速解决现场难题,同时总结完善复杂区缝洞空间定位等技术,实现了钻井靶点轨迹再优化。‘十四五’期间,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直接钻遇率由63.1%提高到68.6%,节约储层改造费用超5000万元,为老区效益开发提质增效注入新动能。”蒋林说。

    西北油田针对储层预测现场问题日趋复杂、资料受限和技术瓶颈愈加突出等困难,组建油藏地球物理专业学科工作室。西北油田高级专家牵头,带领10余名多专业的科研骨干共同攻关研究以多尺度资料联合高精度成像、储层高分辨率反演、缝洞结构刻画和油藏精细建模等为核心的关键技术,取得多项重要突破,有力支撑了油田高质量勘探和规模效益开发。

    西北油田还持续深化“大兵团”作战模式,与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以及有关高校研究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储层预测资料处理、高算力反演方法应用、前沿技术评估应用等方面开展联合研究,在强化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新技术落地、快速解决现场问题等方面不断获得新成果。

    专家点评

    西北油田油气藏地质高级专家 邓光校:当前,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储层预测面临着“向次、向小、向深”难题。解决好缝洞位置(精准定位、精准刻画、精准表征)、缝洞关系(改造破坏、关联关系、连通关系)和储量规模(分类分级、动静校正、差异计算)的技术难题,是持续实现深地油气资源高效规模开发的关键。

    科研团队将进一步聚智、引智和融智,持续探索突破“地震分辨率极限”的方法路径,迭代升级缝洞刻画与描述技术,努力实现缝洞“刻得更准、描得更细、打得更好、效益更高”再上新台阶,服务老区稳产上产。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