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6月16日~18日,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并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全面深化了中国与中亚五国的战略互信,推动全方位合作升级,未来将携手擘画命运共同体建设新蓝图
驼铃古道新回响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相向而行2025年06月27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朱 钰
●朱 钰 6月16日~18日,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并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这是该峰会首次在中亚国家举办。本届峰会全面深化了中国与中亚五国的战略互信,推动全方位合作升级,未来六国将携手擘画命运共同体建设新蓝图。 “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2023年在西安举办的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引用这句唐诗,赋予中国和中亚五国续写千年友谊、开辟崭新未来以深厚的历史韵味。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各族人民一道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为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丰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两年前,习近平主席在西安主持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中国—中亚机制提升至元首层级会晤。两年后,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首提“中国—中亚精神”。从西安到阿斯塔纳,中国与中亚的合作之树再结硕果。 峰会主要成果 以“中国—中亚精神”为引领,致力于永久睦邻友好。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发言,总结了历史和实践经验,提出“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为基本内容的“中国—中亚精神”,为世代友好合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以法律形式确定睦邻友好原则。“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世代友好的原则将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是六国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创举。条约的签署显示中国同中亚国家政治互信达到新高度、战略协作迈出新步伐、民心相通实现新跨越,将为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筑牢根基。在当前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下,六国坚持和合共生,致力于使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和平、和睦、和美的发展沃土。 推动多领域全方位合作,携手共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峰会共签署了55个合作文件,除能源合作外,还涵盖共建“一带一路”、贸易畅联、互联互通、绿色矿产、海关合作、人文交流、航空航天、农业技术、医学健康、新闻媒体、防灾减灾等多个领域。 能源合作走深向实 中国—中亚深化战略互信,筑牢了能源合作的基石。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中亚机制元首会晤、外长对话、副外长联络协调的三级架构已运转成熟,双方从边界谈判到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战略互信不断深化,为长期能源合作奠定了制度保障。 “中国—中亚精神”为动荡世界提供了互利共赢的典范。中国的繁荣发展惠及周边,“一带一路”倡议为中亚国家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中亚地区作为中国能源资源的重要来源地,地位也至关重要。互利共赢的模式对冲了单边霸权的影响,为共建“一带一路”与中亚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创造了机遇。 中国—中亚机制成为维护地区安全的“稳定锚”。面对当前复杂的安全形势,六国建立全方位安全合作机制,有效应对“三股势力”和新兴网络安全等挑战,共同维护了区域安全。 中国—中亚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构建了能源合作的支撑体系。两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贸易额增长了35%,产业投资、绿色矿产、科技创新等合作积极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有利于能源流通。峰会各方同意简化贸易程序,升级投资协定,优化“绿色通道”,大大促进了能源行业人员交流互访,以及能源设备和技术的流动。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能源物流。中吉乌铁路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建成后将成为亚洲到欧洲的新运输线,有利于中亚、里海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我国开辟新的石油进口来源有重要意义。 能源合作外延拓展,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在巩固传统能源领域合作的基础上,我国企业积极加大与中亚国家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合作力度。比如,华为与哈萨克斯坦签署备忘录,深化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与网络安全合作,推动智慧电网建设,提升网络安全技术水平,为能源合作注入创新活力。 建立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该伙伴关系聚焦扩大能源全产业链合作范围,深化拓展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能源合作。 传统油气领域合作不断拓展。我国企业在中亚的业务已覆盖“上游勘探—炼化—终端销售”全链条,以峰会为契机,众多企业纷纷签署各项合作协议,将油气合作做深做实。例如,中国石化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签署Berezovsky区块联合作业协议和投资协议,中国石油与哈萨克斯坦签署阿克纠宾州Northern-1区块的地下勘探合作协议,为中哈能源合作注入强劲动力。 新能源合作前景广阔。中亚拥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而我国企业有技术和资金优势,双方在能源转型方面高度互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和上海交通大学将与哈萨克斯坦共同开展氢能技术研发;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与哈萨克斯坦合作创建研发中心,并启动脱碳基金方面的战略合作。“油气+新能源”双轮驱动的模式,正在不断丰富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内涵。 对我国能源企业的建议 深化民心相通,筑牢安全根基。目前中国—中亚人文交流相对较少,我国能源企业和高校可以设立跨国人才培养项目,如能源技术培训中心,培养当地业务骨干,为长期合作奠定基础。同时,要主动嵌入区域安全协作体系,成为彼此的安全屏障与可靠后方。 打造陆运枢纽,优化产业协同。我国能源企业应把握中吉乌铁路建设契机,提前布局沿线能源仓储与转运节点,降低海上运输风险。推动跨境产业链融合,加快参与中亚光伏组件、风电设备本地化生产,将中亚纳入新能源装备出口的关键支点。 双轨驱动能源合作,抢占转型先机。我国能源企业要积极落实中国—中亚能源伙伴关系倡议,扩大能源全产业链合作范围。在油气领域,稳步推进既有项目,积极拓展增量空间。在新能源领域,紧密关注中亚各国风光电发展规划,配套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同步跟踪技术合作机遇,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加速海外绿色转型。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