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7版:中国石化报07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石油工程设计公司:智能工地云平台推动管理全维度革新

2025年06月23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傅 敏
16.8K

石油工程设计公司智能工地云平台安全行为识别模块。 何刚林 供图

□傅 敏

在山东东营商业储备库工程施工现场,工人安全帽上的定位模块实时传输位置信息,AI摄像头自动识别未佩戴安全帽、违规吸烟等行为并触发广播告警,焊接参数与标准工艺库实时比对,异常数据秒级预警……这些场景的实现,得益于石油工程设计公司自主研发的“油气田地面工程智能工地云平台”的深度应用。该平台深度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技术,构建起覆盖“人、机、料、法、环”全要素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已在国内10余个大型油气田地面工程中深度应用,并成功拓展至海外市场,成为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标杆。

安全管控: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范

在石油地面工程建设领域,施工现场的“人机料法环”管理长期面临多重挑战:人员流动频繁导致考勤混乱、物料损耗缺乏精准管控、安全隐患排查完全依赖人工巡查、进度滞后难以及时预警……这些痛点如同无形的枷锁,制约着工程建设的效率与质量。尤其是在大型站库项目中,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愈加凸显——数以千计的施工人员、复杂的物料流转、多专业交叉的施工工序,都亟须更智能的管理解决方案。

石油工程设计公司敏锐洞察行业痛点,以“数据驱动、智能协同”为核心思路,开发了多项目智能工地云平台。这一基于施工现场的创新管理模式,通过技术手段优化了传统管理方式。

智能工地云平台深度应用了AI智能算法,对未佩戴安全帽、人员吸烟、明火等进行现场抓拍,通过视频监控、周界防护、无人机巡检、智能广播等方式对施工区域异常行为实时监控,安排值班人员对监控发现的问题通过广播系统及时告知现场,做到问题立查立改;电子围栏与微波传感技术形成“隐形防护墙”,非法闯入秒级定位并触发安保响应;塔吊、脚手架等高风险设备加装多参数传感器,通过对施工设备的位移、倾斜角度、重量、风速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及报警,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同时,电子作业票实现高风险许可证线上审批,流程可追溯,作业前推送风险提示与规范。安全检查功能支持移动端现场填报,隐患信息关联责任单位与整改时限,整改过程通过图像比对验证真实性,验收结果自动归档,形成“检查-整改-验证”闭环管理。

通过智能工地云平台,推动安全管理从单一“人防”升级为“人-机-环”协同防御,结合风险预测、动态干预与资源优化,实现施工安全从被动管控到智能预控的跨越,全面提升复杂场景下的风险抵御能力。

管理升级:从单点管控到生态协同

智能工地云平台初期聚焦安全与环境监测,依托基础硬件(如摄像头、定位基站)实现人员定位、AI行为识别及环境参数检测。随着技术迭代与场景深化,平台逐步构建覆盖质量、进度、技术等方面的全维度管理体系。硬件端新增智能安全带、吊装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高空作业规范、吊装偏移风险及脚手架稳定性;软件端集成4D进度推演、实景模型对比技术,实现施工进度动态模拟与资源优化,增加密闭空间管控、电子作业票审批等精细化功能。

平台架构从单体项目应用升级为微服务支撑的多级管理体系,构建“项目-公司-总部”三级协同框架:项目层实时展示人机材数据,动态跟踪工序节点与风险预警;公司层轮播区域项目隐患整改进度与执行情况;总部驾驶舱统筹全局,地图标注重点项目位置并集成安全、质量、环境等核心指标,实现跨层级资源调度。通过统一数据中心与业务中台,推动工地管理从单点管控向“数据驱动、生态协同”转型,为大型工程集群化管控提供体系化支撑。

成效显著:重新定义工程管理“效率标尺”

自东营原油商业储备项目应用智能工地云平台以来,各项核心指标显著优化,单项目综合效益提升,成本降低。质量上,停检点一次验收合格率提升至100%;工期上,比定额工期缩短45%;用工上,现场用工总量减少25%;物耗上,工程物资损耗率降低3%;能耗上,施工能耗总体降低6%;扬尘、噪声、水质等环境指标达标率为100%。这一系列数据的背后,是平台从人机交互细节到管理流程的全维度革新——既实现了操作体验的便捷化升级,又推动了施工效率、质量、安全与绿色施工水平的系统性提升,为石油工程建设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范本。

智能工地云平台通过技术创新与实效验证,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其规模化应用能力获多方权威认可。从山东东南干线工程、东营原油库迁建工程到现在的东营原油商业储备项目,智能工地云平台持续迭代,多次在调研和交流中得到高度评价,更助力项目团队斩获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劳动竞赛先进集体奖,充分体现智能化管理对工程安全的保障作用。

平台基于胜利油田东营原油库迁建工程实战打磨,历经CCUS、光伏数字孪生、济青管道(章丘-胶州段)智能化改造及东营商储库等多元场景验证,逐步构建覆盖油气储运、新能源、管道建设的智能管控体系。基于国内成熟经验,项目团队深挖平台功能并向海外发展。平台针对沙特油田、乌干达能源项目等海外场景,联合当地项目部开展需求调研,完成多语言界面开发,并新增车辆安全管理、多时区数据同步等定制功能,实现技术标准与地域文化双适配。通过“核心功能复用+属地灵活配置”模式,验证跨国工程智能管控可行性,为能源基建跨国协作输出可复制的数字化底座。

智能工地云平台以物联网全域感知为基石、以AI动态决策为核心,构建起“风险预警-资源调度-管理协同”的全生命周期管控体系。未来,平台将深度融合数字孪生技术,推动能源工程从“智能管控”迈向“智慧决策”,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力。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