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3版:中国石化报03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锻造石油工程领域“勘察先锋军”

2025年06月05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杨 森 尹 倩
16.8K

    团队介绍

    石油工程建设公司石油工程设计公司工程勘察公司,是中国石化工程勘察技术中心站站长单位。近年来,该公司勘察业务收入屡创新高,积极打造高质量发展人才高地,40%以上员工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60%以上员工具有高级职称。团队高效完成东营原油库、川气东送等国家重点项目勘察设计任务,荣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中国石化科技进步奖等重大奖项40余项。

    本报记者 杨 森 通讯员 尹 倩

    作为中国石化工程勘察技术中心站站长单位,石油工程设计公司工程勘察公司始终专注为油气能源开发建设提供全周期勘察技术服务。近两年来勘察业务收入屡创新高,人均创效超200万元,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重大工程建设中尽显铁军担当。

    瞄准“人无我有”,争当技术创新铁军

    面对竞争激烈的行业环境,工程勘察公司以技术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精心搭建以全国勘察大师工作室、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博士后工作站为依托的创新团队。

    “我们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高水平的专业技术素养,精准定位业务突破方向,在地下水封石洞油库、海洋工程、管道航测、地灾防治等前沿技术领域深度攻关。”该公司石油化工行业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徐帅陵表示。

    地下水封石洞油库因地质条件复杂、勘察技术难度高,堪称石油石化行业勘察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在这一极具挑战性的领域,该公司勇挑重担,组建由首席专家挂帅、技术骨干引领、青年员工积极参与的精锐技术攻关团队。“请进来、走出去、自己学”,他们广泛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成功攻克围岩稳定性分析、三维渗流场数值模拟等关键难题,自主掌握洞库多源勘察、三维地质建模等全套核心技术,填补了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练就洞库勘察“独门绝技”。

    这一成果不仅打破中国石化在洞库勘察领域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更在行业树立技术创新标杆。

    凭借一系列技术成果,该公司在行业奖项评选中收获颇丰。近两年,该公司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行业一等奖、中国石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5项国家专利授权,主编4项行业标准,技术与装备实力位居石油石化行业前列。

    放眼“空天陆海”,锤炼业务开拓铁军

    为适应市场需求,构建多元化发展格局,工程勘察公司积极推进资质升级,持续加大投入、提升专业能力,成功完成测绘航空摄影、摄影测量与遥感、海洋测绘、地质灾害评估和治理工程勘察设计4项资质升级,实现“空、天、陆、海”领域10项勘察甲级资质全覆盖。

    “这一资质优势在全国勘察设计企业中十分突出,是我们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该公司党支部书记马学东说道。

    凭借勘察全领域资质优势,该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得以承揽新业务与新技术项目,其带来的产值占比超60%,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炼化及新能源领域,该公司秉持“以现场换市场”理念,在河南炼化百万吨乙烯详细勘察项目投标中,与32家国内知名勘察企业同台竞技,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严谨的投标方案和对项目的精准理解脱颖而出。

    此后,该公司乘胜追击,抓住炼化市场机遇,靠优质服务与良好口碑,连续中标海南炼化、镇海炼化、天津石化等多个重要项目勘察项目,服务的炼化企业增至24家,在炼化及新能源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拓展了业务版图,提升了市场份额与行业影响力。

    智能“精益管理”,铸就项目攻坚铁军

    2024年,工程勘察公司并行推进甬绍东干线、茂名石化百万吨乙烯等70余个重点项目。面对高强度作业挑战,该公司通过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实现破局。

    他们将精益管理理念融入勘察全流程,搭建“勘察安全质量管理平台”,实现项目安全质量动态监控与数据实时归集。通过建设标准化勘察场地规范作业程序,配合生产日报信息化管理,显著提升跨区域项目协同效率,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在川气东送二线管道工程中,针对鄂西山区至江汉平原复杂地形,技术团队创新采用载人机载激光LiDAR测绘、InSAR卫星形变监测与半航空瞬变电磁技术融合方案,通过多源数据交叉验证,精准识别沿线地质灾害风险与岩溶发育特征,将传统勘察周期压缩近三分之一,最终提前15天完成565公里管道的全段勘察,高质量提交102份地质报告。

    马学东表示,数智化转型已形成可复制的复杂地质勘察解决方案,当前正将相关经验拓展至能源管网、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为重大工程攻坚提供技术保障。下一步,该公司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强化担当意识,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行业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谱写发展新篇章。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