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杜宏斌 分子链上的守望者杜宏斌身上有股不服输的韧劲和敢啃硬骨头的拼劲。参加工作34年,他带领催化剂北京奥达分公司转型发展扭转困局,5年经营效益实现400%增长;他带领创新团队积极开展自主研发与技术攻关,成功实现降本创效超亿元。2025年05月2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韩楚婷 韩玉花 沈涵雅
韩楚婷 韩玉花 沈涵雅 5月的催化剂北京奥达分公司迎来最美时节: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团团簇簇的绣球缀满枝头。又到了创新团队的例会日,杜宏斌仍按惯例提前抵达。会前,他总要先在厂区里转一转、看一看。 2000年,杜宏斌作为主要负责人接手的第一个项目,是球形聚丙烯催化剂的中试放大和工业化生产。彼时,在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的打压之下,国产聚丙烯催化剂工业化生产举步维艰。 作为现场技术总指导,杜宏斌带领团队不断学习实践,破解了如大山横亘的无解难题,年轻的他以不服输的韧劲终迎曙光:球形聚丙烯催化剂中试产品工业应用试验一次成功,生产装置建成并一次开车成功,实现国产球形聚丙烯催化剂首次工业化生产。 随后的25年工作中,杜宏斌始终以迎难而上的姿态,带着团队啃下高性能聚乙烯催化剂装置这块硬骨头;又在超重力制备球形载体技术上反复钻研,拿下国内外专利。奥达的催化剂产品自此从单一走向齐全。 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企业要生存就要适应新要求。2018年,杜宏斌带领奥达直面困境,提出“绿色发展、技术突围”的转型升级策略,主动拥抱新机遇。 依旧是带着不服输的韧劲,杜宏斌一头扎进了废酸渣治理“卡脖子”难题的技术攻关。“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团队强了,企业才能强。”杜宏斌牵头成立创新团队,仅用不到两年时间,就开发出废酸渣源头减量化新技术,解决了困扰企业的环保难题,他牵头的“聚烯烃催化剂废酸渣减量化技术开发”科研项目,荣获2024年中华环保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进一步推动了聚烯烃催化剂绿色化发展,同时为企业带来累计超过1亿元的经济效益。 为打造花园式工厂,作为总设计师,杜宏斌带着图纸穿梭在施工现场,细细雕琢每一个细节。6个月里,他用红笔在图纸上写下无数批注,见证着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的厂区由图纸变成现实。2024年,北京奥达分公司获评北京市绿色工厂。 在厂区广场中央,矗立着杜宏斌参与设计的等规聚丙烯分子链空间结构雕塑,杜宏斌说,正是因为有了催化剂,才使得这种等规分子链更加完善。如今的奥达,正以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步伐坚定前行,而杜宏斌的目光已投向新的科研课题,他的脚步始终与催化剂的发展同频共振。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