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张金龙 从国产替代到领跑深海

“实验室里的数据再漂亮,不能解决现场问题就是纸上谈兵。”35年来,张金龙的足迹遍布石油工程的最前线,在海洋钻井和“深地工程”领域取得多项技术突破,为石油工程技术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5年05月2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田 璐 任丽丽 蒋琳琳
16.8K

张金龙,1968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集团公司高级专家,任职于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化劳动模范、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田 璐 任丽丽 蒋琳琳

自升式平台是海上石油勘探开发的主力装备,“十五”期间,胜利油田自升式平台面临装备自身老化、国产替代能力不足、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过高等挑战。

面对这一“卡脖子”问题,张金龙主动请缨。国外技术封锁,相关资料匮乏,有人劝他:“这太难了,不如直接进口。”但张金龙斩钉截铁地回应:“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攻关过程异常艰辛。在实验室里,张金龙带领团队“白+黑”连轴转。最困难的是桩靴喷冲系统的研发,他们先后尝试了17种设计方案,都以失败告终。那段时间,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图纸,连吃饭时都在演算公式。

为测试系统可靠性,团队连续40天在平台上实测,其间遭遇9级风浪,张金龙冒着甲板结冰风险依然坚守操作平台。当第18次试验的数据终于达到预期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来不及庆祝,张金龙转身又投入后续测试中。

最终,他们不仅攻克了液力自动启闭式桩靴喷冲技术难题,还创新性地研发出悬臂梁连续滑移锁止装置。这些技术突破不仅让国产90米水深自升式钻井平台实现了完全自主可控,还满足了胜利海域及渤海湾海洋钻探需求,累计创效30亿元。

南海高温高压钻井是公认的世界级难题。受地质构造断裂交汇影响,高压成因复杂,传统压力预测方法误差大,极易造成溢流井漏甚至井喷。

张金龙带领团队联合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承担了集团公司南海莺-琼盆地高温高压井钻探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那段时间,会议室的灯总是彻夜通明,映照着他伏案查阅技术文献、翻看井震资料的身影。

一天凌晨,张金龙突然拍桌而起,把一起加班的同事吓了一跳——原来他在交叉比对20年前渤海勘探数据时,发现了压力传导的蛛丝马迹。张金龙据此提出了多源多机制成因异常压力预测方法。经过反复验证,他将预测精度从传统的70%提升到95%。

“实验室里的数据再漂亮,不能解决现场问题就是纸上谈兵。”这种强烈的成果转化意识,驱使张金龙长年穿梭于实验室和钻井平台之间。

他提出的胜利滩浅海重点区域标准优快钻完井施工模式,累计应用331口井;牵头实施的海上密集丛式井组示范项目,成功引领了国内60余个井组规模应用,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今,张金龙的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对他而言,科技创新没有终点,“只有把前沿成果与实践结合,才能走得更远”。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