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行业领先科技型创新型国际工程公司2025年05月2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郑立军
郑立军 宁波工程紧密围绕集团公司战略部署,坚持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主动融入“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充分发挥炼化工程全业务链优势和一体化协同能力,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传统技术迭代升级,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为推进工程建设行业新型工业化贡献力量。 坚持创新驱动,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宁波工程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锚定建设行业领先的科技型创新型国际工程公司战略目标,通过构建“科技公司+工程公司”发展模式、健全科技管理体系和科研组织架构、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聚焦传统技术迭代与新兴领域技术攻关,主动承担国家和集团公司科研课题,推进新技术工业应用。打造贯穿基础研究、中试放大、工业转化等全流程的“产学研设用”协同创新链,推进技术寻源、研发、评估和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团队建设,组建新能源、新材料、数智化等9个领域技术攻关团队,集聚优势力量,形成攻关合力。深化科技创新“传帮带”机制,培养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实施“培英计划”“百青计划”“育苗计划”三大青年人才培育工程,构建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为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储备与梯队支撑。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绿色技术新优势。宁波工程在巩固传统领域优势的基础上,加速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依托大型高效煤气化等技术,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加强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融合创新,促进传统石油化工技术与新能源技术深度耦合,加快开发高端化学品制备技术。深耕绿色低碳工艺路线,攻关以生物质、垃圾、废液和废旧塑料等为原料的绿色合成气、绿氢、绿氨、绿色航煤制取合成技术,推动可再生能源与炼化、煤化工耦合,助力“无废产业链”建设。 强化协同创新,提升全业务链新效能。宁波工程主动顺应工程建设行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推动咨询、设计、制造、施工、运维全过程高度协同。重视智能制造技术在工程建设行业的运用,通过引入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工程建设行业智能化水平,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并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实施“标准化设计+工厂化智造+装配化安装”建设模式,将工程建设从预制向专业化工厂制造转变、从现场拼装向大型模块整体安装转变,实现工程建设各环节无缝衔接,最大限度减少现场高风险作业。充分发挥全业务链优势和一体化协同能力,凝聚精干力量,协调优势资源,全力保障集团公司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海外业务版图,提升工程服务能力,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扬帆出海”提供坚实保障。 深化数智赋能,释放全生命周期数据价值。宁波工程打造“数据+平台+应用”模式,深化生产管控数字化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各业务板块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以工程建设需求和智能工厂建设为导向,推进工程建设数字化云平台建设,助力工程总承包全过程数智化提升。探索“运维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全生命周期服务”新模式,推进煤气化装置工艺管理与远程技术服务平台、热电智能技术服务平台和数智运维平台建设,为生产装置运维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加快构建“AI+工艺技术寻源”“AI+装备制造”等应用场景,充分释放数智化对提质增效升级的叠加、倍增和放大效应,为推进工程建设行业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为宁波工程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