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助力乌干达青年培训 打造“带不走”的技工队伍

2025年05月16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杨 森 申菲菲
16.8K

图为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乌干达项目中外员工在施工现场。李瑞宇 供图

开栏的话:从焊枪下的技艺传承到吊装指挥的细节打磨,从专业技能的培养提升到跨国团队的文化建设,中国石化海外项目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带动本土化就业和技能人才培养,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本栏目聚焦中国石化在世界各地建设高质量跨国团队的创新实践,敬请关注。

●杨 森 申菲菲

“感谢中国石化给予的宝贵机会!我将全力以赴学习,精进技能,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4月23日,在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乌干达项目管理部2025年度首期当地青年技能培训班启动仪式上,学员达米安·约尼索认真地说。此次培训是该公司主动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履行本地化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生动实践。

该项目当地化经理代敏表示:“首期培训共招收学员310名,培训内容涵盖焊接、电气、管道、设备安装等专业领域。”未来,该公司将在乌干达支持建设太阳石油学校、乌干达石油技术学校、技术评估与技能培训中心等,分批培训800余名当地青年,助力更多外籍学员获得一技之长、实现理想与价值。

自2022年乌干达项目启动以来,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始终将人才培养视为本土化战略的根基,创新构建“三维一体”培育体系。实施“焊花绽放乌干达”“授人以渔”等特色计划,覆盖焊工、管工、司索工等9个核心工种,为学员提供多种培训方向;构建“基础操作-技术深化-管理提升”三级进阶课程,形成全职业周期能力进阶路径,逐步提升学员能力;创新“现场实训+中国访学+远程教育”模式,构建理论与实践融合、境内与境外联动的立体化培养网络,为学员打造终身学习平台。

在距离乌干达首都坎帕拉300多公里的尼罗河南部工区营地,中国焊接师傅李海波正耐心指导徒弟瓦图姆·萨姆森调整焊枪角度。这个曾经连焊条型号都分不清的乌干达小伙,如今已能在复杂管线焊接任务中精控焊缝。“李师傅不仅教我焊接技巧,还陪我练习,一点点纠正我的错误。”瓦图姆·萨姆森的脸上绽放着自信的笑容,“以前打零工勉强糊口,现在掌握了焊接技术,收入大幅增长。”

当司索工乐琪·沃尔特站在乌干达第五届石油当地化大会的聚光灯下时,这位曾经怀揣忐忑加入中国石化的年轻姑娘,已然蜕变为能指挥大型吊装作业的“铁娘子”。“中国师傅教会我的不仅是操作手势,更是对细节的敬畏。”2023年加入乌干达项目后,在中国师傅手把手指导下,她迅速掌握了安全生产与起重指挥的要领,成为项目起重吊装班组不可或缺的资深司索工。

类似的师带徒故事在营地内屡见不鲜,成为中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缩影。这种“手把手教、心贴心带”的传承模式,已成为本土化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目前,该项目当地员工用工比例超过80%,累计培育出1100余名技术骨干,其中22人荣获美国焊接协会AWS 5G证书,成为乌干达首批国际认证的石油工程焊接高技能人才。

随着越来越多的瓦图姆、沃尔特成长为行业中坚力量,乌干达石油工业正逐步摆脱对低技能劳工的依赖,向着自主建设本土技术人才队伍的目标迈进。乌干达石油管理局当地化经理贝蒂·纳穆比鲁女士感慨道:“中国石化在本地人才培养方面展现出的专业能力和责任担当令人钦佩。”

从焊枪火花到吊装钢索,从课堂理论到项目实践,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以技能培训为纽带,将“中国经验”转化为非洲发展的内生动力。“我们在非洲市场坚持‘人才国际化、用工当地化’战略,不断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助力当地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共同书写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新篇章。”石油工程建设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王中红表示。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