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1版:中国石化报01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攻关气田难题 技术赋能减碳

2025年05月16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郑瑞 黄汉根
16.8K

    本报记者 郑 瑞 通讯员 黄汉根

    日前,在中原油田普光气田净化厂联合装置区,背着空气呼吸器的南化公司科研人员,在高温天气下工作。南化公司研究院气体净化所科研团队负责人叶宁站在装置前,与团队成员开展硫黄回收尾气碳捕集耦合阻水采气技术研究的第12次流程推演。

    近年来,南化公司依托脱硫脱碳领域技术和人才优势,大力开拓系统内外市场,与工程建设公司、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联合申请了“普光气田硫黄回收尾气碳捕集耦合阻水采气技术研究”项目,全力做好这座亚洲最大天然气净化厂控碳减排与阻水增气工作。项目是从脱硫尾气中捕碳,为攻克难题,南化公司选派了一支由1名主任工程师和数名博士、硕士毕业生组成的科研团队提供服务。

    “我们不能照搬常规碳捕集技术。普光气田尾气湿度比设计值高了很多,传统溶剂在这种工况下容易发泡。这就像人感冒鼻塞,设备‘生病’了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叶宁提醒大家,技术攻关的核心难点是高湿度环境下的碳捕集效率提升。

    试验室内,科研团队成员孙云昊蹲在地上,用粉笔在铁板上画着流程图:“我们可以改良溶剂配方,给溶剂穿上‘防湿盔甲’。”他的提议让大家眼前一亮,大家研究后决定进行定制化研发。

    当天下午,他们背着30公斤重的采样设备,再次沿着120级钢梯爬上40米高的吸收塔,采集第一手尾气数据。然而,试验过程中,碳捕集再生能耗高于预期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

    5月2日深夜,临时搭建的集装箱试验室里灯火通明。团队成员梁慧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曲线,手指噼里啪啦地敲击着键盘。

    “我觉得湿度修正系数可能被低估了。”站在一旁的孙云昊,突然指着数据分析图激动地说,“川东北地区湿气大,给系统增加了‘额外负荷’,我们可能需要建立新的数学模型。”

    经孙云昊提醒,大家恍然大悟。他们说干就干、立即分工,重新核对历史数据,修正计算公式,调试软件模型,再次到现场进行采样。

    第二天凌晨,月光洒落在装置区里,给崖壁旁的管廊镀上一层银辉。叶宁在试验室操作台前沉着下达指令,装置区内的人认真操作,试验室里的人紧盯在线分析仪,每30秒记录一次数据。

    “再生能耗达到预期数值!”4时15分,梁慧慧激动地告诉大家,试验室里响起一阵欢呼。再生能耗数值低于行业传统碳捕集方法平均值30%以上,意味着在百万吨级规模装置上每年可多减排二氧化碳10万吨以上,标志着中国石化在高湿度气田碳捕集领域取得新突破。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