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6版:中国石化报06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引领我国己内酰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2025年05月07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宗保宁 集团公司首席专家、石油化工分子转化与反应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杨 军 上海工程公司高级专家

    问:环己烯酯化加氢制环己酮成套技术在国内处于什么水平?相比传统环己酮生产工艺实现了哪些突破?

    宗保宁:环己烯酯化加氢制环己酮成套技术是我国在有机化工领域的一项重大原创性突破,技术水平全球领先,与传统环己酮生产工艺相比,在创新性、技术经济性和绿色低碳方面优势显著。

    一是创新集成度高。首创环己烯酯化加氢制环己酮新反应途径,实现基础化学品领域的原始性创新,通过集成新反应途径、新催化材料及新反应工程,实现新反应途径的工程化应用,建成全球首套2×20万吨/年环己烯酯化加氢制环己酮工业生产装置。新技术已布局中国专利40余件、涉外专利3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二是技术经济性好。新技术的环己烯单程转化率大于99%,而且无须高能耗环己烯/环己烷分离环节,循环和分离能耗大幅降低,在生产环己酮的同时可将低价值乙酸转化为高价值无水乙醇,显著提升了新技术的经济性。湖南石化2×20万吨/年环己烯酯化加氢制环己酮装置运行数据显示,环己烯酯化加氢制环己酮新技术成本较环己烷氧化法每吨降低数千元,较环己烯水合法每吨降低数百元。

    三是绿色低碳优势显著。环己烯酯化加氢制环己酮技术将碳原子利用率由80%提升至95%,与传统环己烷氧化法和环己烯水合法相比,生产能耗显著降低、碳排放大幅减少,“三废”排放可以减少90%,为湖南省绿色化工生产建设贡献了科技智慧,有力支撑了我国己内酰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问:如何实现新技术科技研发与装置建设的契合?

    杨 军:一是协同攻关,赋予新技术工程属性。科技攻关时,坚持问题与结果导向相统一,整合科研单位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公司的转化、设计经验,构建“科技+工程”联合攻关模式。全面梳理、解决技术开发和工程转化中的难题,从根源兼顾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与经济性,为后续技术转化筑牢根基。

    二是持续优化,探寻工程转化最优路径。工程设计环节,注重工艺集成和成本控制,大力推进大型关键设备国产化,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运用流程模拟技术完善成套技术,秉持本质安全理念开展危险与可操作性、安全完整性等级分析,严守质量、安全、环保标准,确保技术成果顺利从理论走向实践。

    三是团结合作,强化项目全周期技术保障。工业装置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载体。项目建设期间,建设、设计、施工各方紧密配合,高质量推进项目,及时解决技术与工程难题。装置运行阶段,密切跟踪现场运行数据和实际情况,收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为技术迭代升级提供实践依据,切实以产业链需求反哺创新链,使科技创新更贴合高质量发展与未来产业趋势。

    问:下一步,中国石化应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化工业务竞争力?

    宗保宁:我国化工行业应通过整合与技术创新化解产能过剩,并通过技术升级、产业链协同、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等方式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中国石化在化工领域可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是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特别是注重现有化工领域绿色化生产技术研发与迭代,如大宗化学品对苯二甲酸(年消费量6000万吨)、尼龙66关键单体己二酸和己二胺、苯胺等,现有生产技术在绿色环保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但国内缺乏绿色生产替代技术。

    二是研发生物基材料及降碳技术,特别是重点发展可降解塑料(如聚乳酸、聚羟基脂肪酸酯、氨基己内酰胺等)、生物质制化学品平台技术(如生物基乙二醇、生物基丁二酸)、碳捕集与转化技术(如二氧化碳制甲醇、烯烃等)。

    三是突破高端化工新材料技术,特别是可以加强在特种树脂、碳纤维、功能化尼龙材料、高性能聚合材料、电子级湿化学品过氧化氢、电子级乙醇等高性能、高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与转化,实现强链补链,并拓展在电子、医药等领域的产品应用,进一步提升中国石化在高性能材料领域市场份额。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